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重庆 » 正文

全球报道:打造“重庆创造”“重庆智造”闪亮名片(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0-24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重庆数码模车身模具有限公司,焊接机器人实现规模化应用。重庆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发的“石墨烯柔性透明键盘”。重庆跃途科技

重庆数码模车身模具有限公司,焊接机器人实现规模化应用。

重庆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发的“石墨烯柔性透明键盘”。

重庆跃途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基于人脸识别的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本组图片由记者崔力、谢智强、苏思摄

近年来,众多科技成果在我市得到转化。

       核心提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10余次提到科技、50余次强调创新。报告关于“科技”“创新”的诸多论述,让我市5100多家科技型企业和150万名科技工作者深受鼓舞、备感振奋。

到2035年,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激励着我市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等潜心研究、勇攀高峰。近日,重庆日报记者采访院士、专家、科技企业和基层科技人员,围绕“创新”这一话题与他们进行了对话。

创新为魂

树立勇于担当的精神

“十九大报告提到多项重大科技成果,作为科技工作者,我深感自豪。”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下称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党委书记韦方强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科技界应当牢固树立勇于担当的精神,在新时代承担更大的责任。

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韦方强表示,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将坚持“创新为魂、市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紧密结合重庆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产学研融合,把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在智能制造及人工智能、生态环境、信息技术等方向进行了研究布局,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韦方强说,比如人脸识别,相关成果已经在金融、安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韦方强认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并非单纯地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卖给企业,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探索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带着成果创业,或者以“双肩挑”的方式到企业兼职,对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给予支持,加快技术变成产品的进程。

对此,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已经有一些探索。“我们有3个团队的17名科研人员两年前‘下海’创业,带着科技成果投身产业第一线,为企业产品开发和升级换代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也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韦方强说。

瞄准前沿

在前瞻性基础研究方面积极探索

十九大报告提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对此,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西南大学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李长明感到十分振奋。他表示,这极大地增强了广大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的信心,也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

李长明谈到,作为材料科学和能源领域的科技工作者,自己和团队一直致力于新材料开发、环保能源再生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锂硫电池以其能量密度高、体积小、污染少等特点而备受关注,成为高能新型电池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今年,他和团队在锂硫电池中加入具有导电性的石墨烯材料,做一些石墨烯的应用开发。他相信未来锂硫电池的使用寿命将与锂离子电池相当。为此,他们将继续在相关领域进行探索,积极开发环保新材料,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变废为宝”,拿出更多的原创成果。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对此,重庆邮电大学教授、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机器人领域专家李清都认为,虽然前瞻性理论探索和颠覆性技术研究很难,但必须“勇于攀登”。

智能机器人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支撑装备,也是改善人类生活的重要工具。李清都从复杂系统理论基础做起,研制出“行者一号”步行机器人,打破美国康奈尔大学Ranger机器人保持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被美国《探索》频道列入“2015年度十大科技纪录突破”。

在政府政策引导和社会资本帮助下,李清都团队在产业化上又向前迈了一大步,实现了大双足机器人的高效动态行走。目前,他们正在与德国汉堡大学联合攻关,打造高效率、高智能、高机敏、低成本的通用人形机器人平台。

人才驱动

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方面有所作为

“十九大报告提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等,全校师生备受鼓舞。”重庆邮电大学校长李林说,作为在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大学,理应抓住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的伟大时代机遇,在引领未来信息科技发展的原创性成果,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持续的发展能力、执着的行业情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方面有所作为。

李林说,重邮将坚持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成立校董事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协同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技术联盟,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大数据智能研究院等,引进和协同国内外高水平人才,汇聚资源,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以及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信息技术高级人才。

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李清都表示,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是科技人才,要最大限度地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充分尊重科技人员创新,倡导创新文化,以更加包容的胸怀宽容研究失败,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科研环境,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提升能力

中小企业盼来发展“及时雨”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内容,就像一场及时雨,让我们科技型中小企业非常振奋!”重庆先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兴平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称。

先临科技是专业从事3D打印研发生产的科技型企业。通过近年来的发展,企业势头很好,但也面临着技术人才短缺、市场应用推广较慢等“成长的烦恼”。胡兴平认为,破解“烦恼”需要政府引导,企业积极作为,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要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既要强化政策扶持、改善发展环境,更要在提升创新能力、激发中小企业发展动力和活力方面下功夫。”从事大数据产业研发的重庆西信天元数据资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剑表示,中小企业要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应走“专、精、特、新”之路。

张剑认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企业可从生产端入手,适应需求端变化,创新生产出一批适销对路的产品,以此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变化。

协同发展

助企业“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

十九大报告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重庆仙桃前沿消费行为大数据有限公司(下称仙桃大数据)执行总经理周羽表示,多年来,仙桃大数据一直提供专业的消费者研究服务,协助各类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创业,进一步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仙桃大数据加大研发投入,开发了多款创新工具。2016年底,仙桃大数据与宏碁股份、渝北区政府一起合资设立了消费行为大数据平台,在前沿研究、消费者洞察方法和共性应用技术等方面进行持续投入。今年11月,仙桃大数据将上线一款面向企业用户的在线调查公共服务平台,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双创团队,搭建起与市场、与消费者的桥梁,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创新创业风险,提高创新、科技产品及服务的成功率。

“科技金融在科技创新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促进作用。”重庆科技风投有限公司(下称科风投)总经理徐辉说,科风投是国内第一批成立的国有风险投资机构,先后投资了重庆海扶、集成电子等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培育了莱美药业等多家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下一步,科风投将积极主动为已投科技型企业做好全方位服务工作,推动企业尽快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科技型企业融资能力,降低融资成本。

未来,科风投将通过资本纽带,将技术、人才、企业、研究院所、孵化器等创新要素联结起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创新生态。同时,进一步做大风险投资引导基金规模,争取参股基金规模达到100亿元,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军民融合、智慧城市等四大领域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生态。

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将会有更多机遇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

“十九大报告既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又激励着我们打造‘重庆创造’‘重庆智造’的闪亮名片。”重庆渝丰电线电缆有限公司(下称渝丰线缆)总经理曾令果说。

近年来,渝丰线缆与一流研究院所、高校建立研发联盟,推动关键技术领域不断突破,取得国家专利75项、美国和德国专利6项、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2项,去年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曾令果称,抓创新,关键是要破除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要与经济、社会、民生等紧密结合,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铺就企业创新发展的大道。

国家“千人计划”青年人才、西南大学洁净能源与先进材料研究院副院长康跃军,长期致力于微流体生物芯片为中心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收看党的十九大开幕会后,他认为科技创新将迎来更多机遇。今年,康跃军及其科研团队与成都一家企业合作推出了一款具有医疗检测作用的手机,目前该项技术已获得相关部门认证,手机的市场反响良好。

康跃军说,这项技术在国内尚属首创。今后,他与团队将继续在实践中探索,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贡献力量。

创新思维

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创新

十九大报告提出,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对此,“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获得者、江津区花椒产业协会会长陈秀强深有感触。

“创新说起来‘高大上’,其实,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创新!”陈秀强说,自己从事多年花椒丰产栽培管理技术探索和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工作,不管是开发新技术,还是研发新产品,都离不开创新思维。

在江津,种花椒是个常见的“活路儿”。陈秀强却不满足于传统的栽培法。10多年前,他研发出花椒树修枝整形的技术,把20多棵高大的花椒树修剪成了“矮子”,没想到反而产量大增。

“回想起来,这就是我第一次受到创新的激励!”陈秀强介绍,此后,他大胆探索,总结出花椒嫁接、矮化密植等新技术,使花椒挂果期从3年缩短为1年半,亩产从300-500斤提高到800-1500斤。此外,他还参与开发花椒精油、花椒香水等新产品。

陈秀强表示,今后,在继续创新的同时,他还要和花椒产业协会共同探索申请技术专利、产品专利等,进一步提高江津花椒的科技含量。

(本版稿件由记者周芹、张亦筑、申晓佳、夏元、韩毅、彭光瑞采写)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