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北京 » 正文

全球报道:北京十三陵拟按明代规模封闭管理 将搬迁1.5万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1-28  来源:凤凰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十三陵景区拟按明代规模封闭管理昨日下午,在昌平团分组审议市政府工作报告的间隙,市人大代表、昌平区区长张燕友透露,

原标题:十三陵景区拟按明代规模封闭管理

昨日下午,在昌平团分组审议市政府工作报告的间隙,市人大代表、昌平区区长张燕友透露,昌平区拟将十三陵景区封闭管理。目前,拟在景区旁建设的十三陵门户区规划已上报市规划国土委审批。

据悉,按照此次腾退规划,拟对陵区内的村民院落进行集中拆除,初步确定搬迁16个村、1.5万人。

新京报记者沙雪良

87平方公里景区拟封闭管理

分组审议中,市人大代表、昌平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国昌表示,昌平是文化大区,北京市拟建的三大文化带在该区均有分布,在全市16区中仅此一家。但是,昌平区没有形成文化强区。他列举,十三陵景区15年前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但是至今13个陵区仅有3个对外开放,其中未迁出的村民无法新建房屋,生产生活问题亟待解决。他希望尽快加强十三陵景区的建设。

就此议题,市人大代表、昌平区区长张燕友在审议间隙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三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曾承诺,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目前,该区正在积极研究十三陵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相关规划,将综合考虑交通、生态、文物保护等因素,除了空间规划,文保方面也将有专门的规划。

记者从昌平区有关部门了解到,该区拟按照明代87平方公里陵区规模,将陵区内影响文物保护和观瞻的村落实施整体搬迁,对区域内影响文物保护的道路实现改道,对十三陵风景名胜区实行封闭管理。

与此同时,在十三陵风景名胜区保护范围之外,规划建设十三陵门户区,安置拆迁出来的村民,同时集中展示明文化精粹,实现与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的相互衔接、相互促进。

修缮陵寝文物拆除现代建筑

根据目前的方案,十三陵景区拟定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按照明代史实对陵区进行保护修缮,恢复传统风貌环境。

具体来说,将加强对陵寝文物本体以及悼陵监村等附属建筑的保护修缮,对石牌坊、大宫门、神路、七孔桥的主谒陵线路进行整体风貌恢复,对陵区周边以及神道附近有碍文物保护和观瞻的现代建筑、村民院落进行集中整治拆除、搬迁。

为了展示祭祀文化,方案还提出,要按照历史资料对明代皇家祭祀仪式进行活化展演,让游客在十三陵不仅观瞻到明代陵寝等实体建筑,还能品味到明代皇家祭祀等文化内涵。

10个未开放陵寝将逐步开放

在修缮、复原祭祀文化的同时,整个十三陵景区将封闭运行,恢复陵区“宁静”的文化特质。

方案提出,对目前穿行景区的G110、S212(昌赤路)和S308(怀长路)进行改道,按史实记载恢复陵区南面原有8公里左右长度的陵墙,与北部山区天然屏障一道,形成十三陵大景区,使其封闭运行。

陵寝也将更多开放。根据方案,景区内10个未对社会开放的陵寝及其他妃子坟、太监墓等都将进行保护修缮。逐步做到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全面对外开放。

同时,拟在十三陵门户区规划建设游客集散中心,景区设置环保巴士,方便游览。

■ 关注

十三陵门户区设生态社区安置拆迁村民

面积约10.5平方公里,拟设明文化体验区、故宫文创园和生态社区三大功能区

张燕友介绍,昌平区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综合考虑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区内居民的民生发展需求,拟建设十三陵门户区,大体上在涧头、邓庄、西山口等地区。目前门户区的空间规划正在公示,随后将上报市规划国土委审批。

根据相关方案,门户区将分成三个功能区。

其中,明文化体验区,拟通过舞台表演、生活体验、特色街区等方式,展示明代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生活礼仪、文学艺术等优秀文化资源。

大匠之门-故宫文创园,将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将故宫珍藏的明代藏品,如瓷器、家具、字画等,在这里举办常年展或特展。引进故宫文创园,打造紫禁书院等高端品牌,通过学术交流衍生品研发和销售等方式,集聚一批有活力的文化创意企业。就在上个月,昌平区政府已与故宫博物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设立故宫明代藏品博物馆和故宫文创园、紫禁书院。

门户区中的生态社区,主要用于安置十三陵风景名胜区内拆迁出来的村民,建设游客集散中心等。目前,十三陵陵区初步确定将搬迁16个村、1.5万人。

记者注意到,本月16日,昌平规划分局网站发布消息,《十三陵镇涧头组团及西山口组团、邓庄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编制,经区各委办局控规联审会审查,去年12月区委组织专题会讨论,对规划指标、搬迁安置、实施主体、专项规划牵头单位等有了进一步明确的意见和思路。

门户区的开发主体已经明确。据了解,华侨城集团公司、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将共同对十三陵门户区实施整体开发。2016年10月,上述两家企业已与昌平区政府签订十三陵门户区文化旅游综合项目意向合作协议。根据媒体报道,十三陵门户区面积约10.5平方公里,拟打造成为“国际水准的新型文化生态城市旅游目的地”。

■ 解读

“封闭管理有利于恢复历史风貌和景区保护”

十三陵特区明代帝陵研究会会长、研究馆员胡汉生认为,将十三陵景区封闭管理的构想很好。十三陵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应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其构想规划也是落实《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2012-2025)》等文件精神。

胡汉生介绍,十三陵不像故宫,有护城河和宫墙,天然形成了封闭式管理的模式。十三陵是在群山环绕的范围中,多个山口与外界相通,不好封闭,运输、居住的人员车辆长期在景区中穿行,造成环境混乱和污染。因此,实行封闭式管理,会涉及道路改造和村落搬迁。

他表示,这一构想规划从十三陵的长远发展上看很到位,比较有前瞻性。比如十三陵门户区的建设,可以让十三陵景区游人、车辆、整体环境更为有序,包括建设大停车场、游客集散地等,陵区内部只行走环保车辆;设置陈列展示空间,让游人在进入陵区前对景区有一个大致了解;还可以解决游客食宿、购物等需求。

另外,从历史上讲,十三陵的环境应该是肃穆庄严的,而不是喧闹的。现在陵区中坐落的村落比较多,还有一些企事业单位,其生产生活对景区环境都有一定的影响,景观不好控制。村落等迁出之后,有利于恢复历史风貌,人们在陵区里和周围的活动会变得更有序。从安全角度讲,也有利于景区文物保护和安全。

公开资料显示,明十三陵位于北京以北30公里的昌平县境内。明成祖朱棣及其以后共计十三位皇帝的陵墓建在这里。构成庄严有序的整体布局,故名“明十三陵”,2003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目前对外开放的只有长陵、定陵、昭陵三个景点。

新京报记者沙璐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