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河北 » 正文

全球报道:走失十年,哥俩见面 “人脸识别”帮了大忙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9-27  来源:燕赵都市报
核心提示:人脸识别技术打通受助人员回家的最后一公里人脸识别信息读取中。走失十年,哥俩见面。(图片右侧为老李)本报讯(记者蔡艳荣 通

人脸识别技术打通受助人员回家的最后一公里

人脸识别信息读取中。

走失十年,哥俩见面。(图片右侧为老李)

本报讯(记者蔡艳荣 通讯员胡帅)这几天,走失十年之久的老李终于能够回家了,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人脸识别这项新技术。从离家到回家,老李用了10年,而通过人脸识别比对核实出老李的身份信息却只用了3个小时。正是通过人脸识别系统给出的比对结果,石家庄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联系到了相似度最高的走失男子老李的哥哥。

“我弟弟智力有严重缺陷,不知道自己的姓名、住址。十年前的一个上午,他出门后就一直没回来。我们找遍了他平时可能去的地方,也到周边好几个派出所报案,到处张贴寻人启事,还发动亲戚朋友去找,都没有结果……”老李的哥哥在接到石家庄打来的电话中激动地述说。中秋节前,在收到石家庄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发送的近照和视频资料信息后,远在江苏盐城的李先生肯定地表示,在石家庄接受救助这名男子正是全家人牵挂寻找已经走失十年的弟弟。正是依托人脸识别技术,老李在走失十年后,得以和家人团聚。

记者从石家庄市救助站获悉,目前,有很多和老李一样的受助人员,因为重度精神障碍等问题滞留在救助站,他们既无法描述自己的年龄、住址等基本信息,也不能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工作人员在运用口音分析等传统寻亲手段时,往往收效甚微,信息沟通的障碍成为阻碍寻亲工作的中梗阻、堰塞湖。

有家却不能回,如何才能打通受助人员回家的最后一公里呢?石家庄市救助站加强与公安部门的合作,将人脸识别这项新技术运用到寻亲工作中,通过采集长期滞留人员的头像数据,公安机关根据经验初步判断人员年龄范围,通过头像数据与数据库人脸信息进行比对,筛选出面部特征相似人员,及时反馈给救助站。今年已帮助80余名滞留在站的受助人员核实出身份信息,并已全部护送返乡。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譬如人脸识别、DNA比对等新技术手段在救助寻亲工作中得到运用,不仅极大地提高救助寻亲效率,帮助走失人员尽早与家人团聚,同时也有利于缓解照料安置滞留受助人员的工作压力,切实地维护长期滞留人员的合法权益,帮助查找他们的户籍所在地,以便他们早日与家人团聚。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