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重庆 » 万州 » 正文

全球报道:护林员李家兄弟与银杉树的半生情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0-16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护林员李家兄弟与银杉树的半生情缘10月9日,李家兄弟在南川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巡山护林。通讯员 汪新 摄这几天,

原标题:护林员李家兄弟与银杉树的半生情缘

10月9日,李家兄弟在南川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巡山护林。通讯员 汪新 摄

这几天,是李光华、李光禄两兄弟最忙碌的季节,既要巡山,又要采笋,常常天不亮就出门,太阳下山才回家,忙得“两头黑”。

南川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古树参天,万木争荣,其中又以有“植物中大熊猫”之称的银杉最为珍贵。金佛山地区是我国迄今发现银杉分布最多的地区,但偌大的金佛山也就仅有不到500株野生成株银杉树。身为护林员的李家兄弟,是它们的守护者。

三兄弟守护银杉38年

1979年,金佛山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青山绿水的任务更加繁重。

从那时起,保护区开始在核心区的金山镇新屋嘴村招募护林员,李家三兄弟中的老大李光明在1980年成为了金佛山的首批护林员之一。

“老大一干就是20多年,每天在林子里穿来穿去的,我们看着都觉得累。但他好像乐在其中,如果还在世,估计现在还是一个守林员吧……”李光华回忆。

那是2004年9月9日下午6点,李光明如往常一样巡山回来,一身泥水的他正准备换衣服,突然“哎哟”一声就捂着肚子瘫坐在了地上。李光明和李光禄吓坏了,两人赶紧把大哥架起来就往镇上赶。金山镇卫生院的医生一看,“这个病我们处理不了,赶紧往城里送吧。”

没法,李光明和李光禄急急忙忙找来小面包车,将大哥送到城里的医院。待喊来医生,却发现大哥已经没有了呼吸,那一年他仅有52岁。

大哥死后,李光华接了他的班。“想了很久才接,也不晓得老大是不是因为干这个落下的病根,而且护林员又辛苦又不讨好,当时每个月的工资才100块,但我们人都住在山里面了,我不干(这份工作)谁干呢?”李光华告诉重庆日报记者。

于是,沿着大哥踩出来的林间小道,李光华开始了每天周而复始的巡山。

到了2015年,三弟李光禄也加入了护林员的行列。这是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金佛山环境保护力度随之加大,新建了水杉、银杉人工繁育温棚,并人工种植了3000多株银杉,需要更多人手,而李光禄就是这3000多株银杉的守护者。

就这样,仿佛是命运的安排,李家三兄弟先后走上了护林员的岗位,前后历时38年。

一份费力不讨好的工作

要监控滥采滥伐、要防止森林山火、要观察有无新的珍稀动物、还要时刻谨防野兽的袭击,工资却异常微薄……对于任何人而言,这都是一份苦差事。

李光华说,野生的银杉一般长在山脊上,旁边就是万丈深渊,因此相对安全,他们给每棵树编了号,平均每个星期巡查一遍,“我们俩负责的这片森林有上万亩地,得记路,不然一个不小心就迷路了。”

更需要提防的是森林山火,尤其是重庆的夏天比较长,从4月开始直到10月都是山火的高发期。这段时间,森林里的树叶、草木都比较干燥,一个火星就可能引发大火。

“每年夏天,我都要在瞭望塔住一段时间,观察哪个方向有烟,一发现情况马上上报。今年夏天特别热,我在上面睡了十几个晚上。”李光华说。

费力不说,还讨不到好。“我们护林,有些亲戚、邻居却在毁林,特别是前些年,打工的人还没有那么多、煤气没有那么普遍时,他们常常砍树,我们发现了就得制止,也闹出了不少矛盾。”李光禄说。

有一次他们哥俩就被人举报了,说银杉树被人偷了,结果景区执法队的人赶过去一看,原来是谎报信息。

得罪人也就罢了,还有生命危险。李光禄告诉记者,这些年在林子里见过野猪、狗獾、狸猫、毒蛇等,每一种都是要伤人的动物。“被蛇咬过,也被野猪瞄上过,还好都没害我们性命,久而久之,碰上了这些野兽,我们也敢驱赶了。”李光禄笑着告诉记者。

学会了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样一份工作,为何李家兄弟还乐此不疲呢?

“说不上来,可能因为这是生养我们的地方,干起这份活儿特别有亲切感。”李光禄思考了半天,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李光华则坦言,这份工作让他们学会了不少东西。比方说,要不断克制自己的欲望:一方面,是这些宝贝带来的一些诱惑,另一方面,则是守着山林的清贫,两兄弟坚定地选择了后者。

很久以前,就有外面来的人找到李光华,让他带路找银杉,被李光华断然拒绝。后来,按照金佛山管委会的安排,李光华开始爬上树采银杉果实、取银杉种子,又有人想从他手里买一点,又被他一口回绝。

山里的野生动物众多,兄弟俩设陷阱,套几只动物不是难事,但二人却从没这样干过。兄弟俩仍然过着比较艰苦的日子:住的是上百年的老房子,主要收入依靠采笋挣的辛苦钱,以及采银杉果实的劳务费(0.2元/个)。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或许正是这一片宁静,让一些慕名而来的游客找到了露营的绝佳之所,而兄弟俩也借此机会,各自把屋子收拾了一间出来,给游客们煮点农家饭菜,吃上了“生态饭”。

对未来有什么打算吗?这个问题让兄弟俩面面相觑,沉默了许久:“搬家,住新房子,何尝没想过?听说镇里正在规划建设安置点,尽量把我们搬下去。搬迁之前,我无论如何也得站好这班岗,也希望下一个‘守护者’,能同样善待山中这些不会说话的‘老友’。”

本报记者 颜安 陈薪颖

(责编:陈易、张祎)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