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民生 » 健康 » 正文

全球报道:秋冬换季 别再让父母输液预防脑梗死了 一文读懂用药攻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1-01  来源:腾讯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较真丨秋冬换季,别再让父母输液预防脑梗死了,一文读懂用药攻略较真要点(赶时间?看要点就够了):1、脑梗死的常用治

原标题:

图片
较真要点(赶时间?看要点就够了):
1、脑梗死的常用治疗和预防药物有抗血小板药、抗凝药、调血脂药、降血压药、降血糖药和保护神经、改善循环类的药物。
2、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要监测是否有皮肤、黏膜出血、皮下淤斑、黑便等;服用华法林,要监测INR在2-3之间,控制饮食品种及数量;服用他汀类药物,需每隔2-6个月测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小于1.8mmol/L)、肝肾功能、肌酸激酶(CK)。
3、患者长期服用降压药,需监测血压,非糖尿病患者要把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要控制在130/85mmHg以下;服用降糖药,需日常监测指血糖,每3-6个月测定一次糖化血红蛋白且低于7%,要注意低血糖反应。
4、提前输液不能预防脑梗死的发作,建议患者通过长期规律服药来进行预防,同时还要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和控制体重。
查证者:卫红涛 |北京友谊医院西药剂科
眼下正是秋冬换季时,也是脑梗死高发的季节,更是“输液预防脑梗死”的流传鼎盛季节。其实,目前的研究尚未能证实输液具有预防脑梗死的效果。即便有个别医院满足了患者的输液要求,但输注的药物中,多为活血化瘀类中成药或者脑梗死急性期用的治疗药物,这些治疗药物不仅不能有效的预防脑梗死,在输注的同时,如果患者还继续服用抗血小板、抗凝药物,还会增加出血的风险。那么到底要如何预防脑梗死呢?今天我来给出一份“攻略”。
图片
一、脑梗死的常用治疗和预防药物
脑梗死,医学上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的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大脑缺血缺氧,使局部脑组织坏死,引起大脑功能障碍,从而出现偏身瘫痪、视力下降或偏盲、肢体麻木、言语不清、口眼歪斜、甚至昏迷等症状的一类疾病。脑梗死一直有着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著的凶名。
患者一旦发生脑梗死,一般都需要住院治疗。在出院后,则需要长期服药,预防再次发作,医学上称之为“二级预防”。所以,患者出院带药通常要带三四种,如果有基础病叠加,可能带药的种类会更多。这些药物都是处方药,不仅需要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才能购买和服用,还需要患者密切监控其不良反应。
图片
1、抗血小板药
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西洛他唑、双嘧达莫。
2、抗凝药
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
3、调血脂药
各种他汀类药,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
抗氧化的普罗布考;
抑制胆固醇吸收的依折麦布等。
4、降压药
各种地平,各种普利,各种洛尔,各种沙坦的一种或几种。
5、降糖药(糖尿病患者)
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各种胰岛素以及类似物等。
6、保护神经、改善循环类药物
蚓激酶、胰激肽原酶、丁苯酞等。
二、住院期间服药起治疗作用,出院后服药起预防作用
患者在住院期间服用这些药物,通常是在脑梗死急性期(即发病后2周内),会起到治疗的作用,可以加速神经功能的恢复。
患者在出院后服用相关药物,则是为了预防脑梗死的再次发作。
三、患者如何监控药物的不良反应
虽然同为脑梗死预的防药物,但不同的药物,成分不同,药理作用不同,需要监控的不良反应也不同。患者可根据自己服药的具体类别提示,来观察自己用药后的反应。
图片
1、抗血小板药
药物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让血液不容易形成血栓,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脱落造成的梗塞。
药物不良反应:当血小板聚集能力被过度抑制时,就容易诱发出血。常见的出血部位包括皮肤黏膜(牙龈、鼻粘膜),胃肠道,颅内等。所以在服用抗血小板药后,尤其是服药后的前3个月(前3个月几率最高,1年以后几率下降),要密切关注出血风险。
患者自我监控: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出血征兆,比如轻微磕碰后肢体出现淤青,1~2周都不消散;刷牙出血;莫名其妙的鼻腔出血;皮肤出现小红点,按压不褪色;大便呈黑色甚至柏油色。一旦有这些问题,提示有出血的风险,建议停药并立即就医,更改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2、抗凝药
药物作用:抑制血液凝固。服用抗凝药的患者大多数为心源性栓塞的脑梗死患者,也就是说导致脑内血管堵塞的原因是心脏功能异常,比如因为房颤在心脏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沿着血管前行,并最终堵在颅内较细的血管处造成梗死。
药物不良反应:当凝血能力被过度抑制时就容易诱发出血,对于存在房颤常规服用华法林的患者,需要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值)在2.0-3.0之间(75岁以上患者可控制在1.8-2.5之间),这个范围是既能有效预防血栓,又不容易引起出血的最佳治疗范围。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患者,目前尚缺乏监测指标,可参考服用抗血小板药情况,监测出血风险。
患者自我监控:除了抽血化验INR值,还要观察是否有出血征兆。同时要注意,华法林受食物影响较大,所以在饮食上要规律。
3、调血脂药
药物作用: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患者起两方面作用,一方面可以稳定斑块,另一方面通过降低血脂水平减慢斑块变大。
药物不良反应:服用他汀类药物常见两类不良反应,一类是肝功能的异常,一类是肌肉酸痛甚至横纹肌溶解。
患者自我监控:监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指标,要把这个指标降到1.8mmol/L以下或者比未服药时降低50%,才能有效预防斑块的增长,至于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则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
监测肝功能指标,可关注谷丙转氨酶(ALT)与谷草转氨酶(AST)。这两个指标的参考值都是0-40U/L,一般而言在120以内均无需停止他汀类治疗,可加用保肝药物或把他汀类药物减量;超过200U/L则需要停止他汀类药物,换用其他药物。还有一个指标是肌酸激酶(CK,参考值0-200U/L),如果这个指标升高3-10倍参考值上限,则可以减量或停药,如果超过10倍参考值上限,则需要停药,换用其他药物。
血脂指标和肝功检查可以在一起测,检查周期都是建议,初始服药6个月内,每2个月查一次,如果均正常,半年后可每半年左右检查一次。
另外,日常如果出现周身酸痛、黄疸等症状则要停药并及时到医院就诊,明确是否由于药物引起的肌痛或肝损伤。
4、降压药
药物作用:降低血压,控制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对于服用哪种降压药物对脑梗死的预防及治疗更有利,目前尚缺乏定论,但需要注意血压的变化。
图片
药物不良反应:每种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各不相同,比较常见的如低血压性引起的头晕、面色潮红、心率过低等,具体可参照药品说明书。
患者自我监控:对于脑梗死的预防,普通患者的血压需在140/90mmHg以下,伴有糖尿病的患者血压需控制在130/85mmHg以下。血压测量,要在静息状态下,多次测量后取平均值为准。患者如果基础血压很高,服用多种降压药物仍然不能达到治疗标准,那最少要把血压控制在150/90mmHg左右。
5、降糖药
药物作用:调整血糖,控制脑梗死的高危因素。与降压药类似,对于服用哪种降糖药物对脑梗死的预防及治疗更有利,目前尚缺乏定论,但与血糖控制得好坏直接相关。
药物不良反应:降糖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是低血糖,尤其是胰岛素、格列本脲、列奈类,要注意低血糖反应。
图片
患者自我监控:对于患有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需要特别关注血糖的变化,除了日常自行监测指血糖外,也需要定期到医院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反映抽血前3个月的总体血糖变化,较单次的血糖值更能反映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所以建议每3个月测定一次,并控制糖化血红蛋白低于7%(参考值4.2%-6.0%左右,各医院参考值略有差异)。同时一旦出现低血糖的症状,则要尽快进食或服用葡萄糖。建议糖尿病患者随身携带一些糖果,以备不时之需。
所以,预防脑梗死,关键还是要遵医嘱规律服药,定期监测高危因素指标,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戒烟(包括二手烟),限酒(最好戒酒),适量运动和控制体重。慢病预防不可掉以轻心,有问题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