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贵州 » 正文

全球报道:三十载 从试验区迈向示范区的激情跨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2-11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三十载 从试验区迈向示范区的激情跨越今日海雀村新景。况华斌 摄上世纪80年代,海雀村生态环境恶劣。况华斌 摄■编者按今

原标题:三十载 从试验区迈向示范区的激情跨越

今日海雀村新景。况华斌 摄

上世纪80年代,海雀村生态环境恶劣。况华斌 摄

■编者按

今年7月18日,毕节试验区建立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确保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1985年6月,一篇反映赫章县海雀村群众生活贫困的新华社内参引起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同志的高度关注,并作出重要批示。刚刚履新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随即赶往海雀村走访。在多次深入调研并经专家充分论证后,1988年6月9日,中国第一个以消除贫困、坚持可持续发展为突出特征的农村改革试验区——毕节试验区建立,开启了中国在最贫困区域“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互相促进”的改革试验。

冬日的海雀村,万亩华山松披绿挂翠,与漂亮的黔西北民居、通村通组连户硬化路一道,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山乡冬景图。

98岁的安美珍老人的家是一个黔西北民居风格的漂亮农家小院。晴天,她就坐在家门口晒太阳;阴雨天,她守着屋内的回风炉取暖。这是属于她的幸福时光。

时光倒回到30多年前,安美珍老人“瘦得只剩下枯干的骨架支撑着脑袋”。那时的海雀村可谓“山穷水尽”,住房风雨飘摇、生活缺油断粮……一派凄凉景象。

“我们一路走来,得到了中央每届领导的关心。现在的海雀,一年更比一年好。”安美珍的儿子马正安,说着30年前饥寒交迫、“苦甲天下”的往事,脸上写着的都是感恩和现在的幸福。

否极泰来,海雀村是毕节试验区涅槃蝶变的缩影。

30年前,顶着一个巨大的问号,被联合国专家贴上“不宜人居之地”的标签,在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的恶性生存怪圈中,毕节开始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并举的绝地突围。

30年后,这个问号变成了一串惊叹号:山川秀美、城乡巨变,经济社会发展天翻地覆,群众昂首阔步奔向全面小康,毕节人民用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拼搏精神,书写着“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精彩答卷。

装点此关山,百姓尽开颜。毕节改革开放的精彩大戏,从乌蒙深处的海雀村拉开帷幕——

穷在深山有关怀——

一篇内参引起中央领导重视,并做出批示,毕节试验区绝地突围应时而生

“海雀村,作坊河;罩子遮齐门槛脚。要想扯尺遮羞布,肩膀当作地皮磨。”

地处赫章县河镇乡的海雀村,平均海拔2300米,水冷山寒,土地贫瘠,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群众生活贫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广种薄收、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海雀人依然生活困苦。为了填饱肚子,海雀人拼命把山上的陡坡地都开垦成粮地。“开荒开到山尖尖,种地种到天边边”。林退粮进,让海雀村失去了林木庇护,仅留下少数草木稀疏、过度放牧的草场,森林覆盖率不到5%。

“种一坡,收一箩,耗子都要跪着偷吃,哭着回家。春天大风一吹,村庄黄沙弥漫,群众的杈杈房常被掀翻。夏天山洪暴发,山上泥土乱跑,山下水打沙壅。”海雀人陷入山穷水尽的生存生活绝境。

1985年5月29日,新华社贵州分社记者刘子富在一次采访中“闯进”海雀村,被海雀的赤贫和饥饿惊呆了。他泪流满面写下内参——

“苗族老大娘安美珍瘦得只剩下枯干的骨架支撑着脑袋。她家4口人,丈夫、两个儿子和她,全家终年不见食油,一年累计缺3个月的盐,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了……”

“走进苗族大娘王朝珍家,我一下子惊呆了。大娘衣不遮体,见有客人走来,立即用双手抱在胸前,怪难为情地低下头,她的衣衫破烂得掩不住胸肚……”

“这些纯朴的少数民族兄弟,尽管贫困交加,却没有一个外逃,没有一个上访,没有一个向国家伸手,没有一个埋怨党和国家,反倒责备自己‘不争气’。这情景十分令人感动。”

这篇内参刊发于当年6月2日新华社总社办的《国内动态清样》上,并急送到中央书记处,醒目的标题是:《新华社贵州分社记者来电告急/赫章有12万多户农民断粮/少数民族十分困难却无一人埋怨国家》。

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同志立即作出重要批示:“有这样好的各族人民,又过着这样贫困的生活,不仅不埋怨党和国家,反倒责备自己‘不争气’,这是对我们这些官僚主义者一个严重的警告!!!请省委对这类地区,规定个时限,有个可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扎扎实实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

批示到黔。贵州省委省政府立即派出工作队到赫章县调查,安排落实救灾扶贫工作,决定批给赫章县100万元救济款,帮助解决农户渡过生活难关。

1985年7月24日,刚刚履新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随即赶往赫章县等地走访村寨。在对毕节地区进行多次深入调研,并经国内有关专家充分论证后,1988年6月9日,由胡锦涛同志亲自倡导,并报经国务院批准的毕节 “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建立。


(责编:郜林筱(实习)、陈康清)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