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军事 » 酷图 » 正文

全球军事:中国或正部署反导系统 俄军试射实弹争取合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6-06  来源:凤凰网
核心提示:巧合的试射俄罗斯媒体援引俄罗斯国防新闻与信息管理局消息,5月23日至28日,中俄首次首长司令部联合反导计算机演习“空天安全201

巧合的试射

俄罗斯媒体援引俄罗斯国防新闻与信息管理局消息,5月23日至28日,中俄首次首长司令部联合反导计算机演习“空天安全2016”在莫斯科举行。根据目前披露的消息,参演双方为俄罗斯空天军参谋长兼第一副司令员帕维尔·库拉琴科率领的俄方参演人员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参谋长麻振军率领的中方参演人员。考虑到司令部演习不动用实际作战部队参加演习,判断演习档次的一个重要指标便是参与演戏的司令部人员情况。从这个角度看,此次中俄联合反导演习虽然报道内容很少,但两国空军参谋长领衔的司令部人员阵容,显然是此次演习高规格的又一个体现。

笔者此前曾经猜测,由于中国并未实际部署针对洲际导弹的反导系统,因此此次司令部演习可能针对的是战区一级的近程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涉及的武器级别也主要是红旗-9和S-400级别的远程防空导弹。不过从目前公布的消息来看,笔者的这一判断显然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中俄双方在演习中涉及的,应当还是最高级别的洲际导弹防御系统。

“空天安全2016”说是计算机演习,但却试射了一发实弹

可算“巧合”的,是俄罗斯在中俄联合反导演习期间试射的一枚“努多尔河”反导导弹。熟悉情况的美国防部官员透露,这枚导弹是从莫斯科以北800公里的普列谢茨克发射基地升空的。这枚导弹升空后进行了亚轨道飞行,并未攻击实际目标。这一消息由美国媒体《华盛顿自由灯塔报》最先公布,不过导弹却被美国方面认定为一种“反卫星”导弹,作为A-235系统内的主要反导导弹,“努多尔河”的射程和射高理论上的确具备打击近地轨道卫星的可能,不过二者在作战过程上完全不同,显然不能同日而语。

这一巧合也引发了许多中国媒体的猜测,他们纷纷认为,这很可能是一次为中国客人准备的“观摩”。为的是向中国人展示反导作战的具体过程。作为俄罗斯最新一代反导系统的新拦截武器,“努多尔河”反导导弹一直相当低调,不过从苏联时期开始发展的俄罗斯反导系统,至今已经开始更新第三代。如果单从时间上看,这一系列反导系统不仅开发历史要比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久,其实际运行经验更是比美国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这套系统最初可以上溯到1956年的A系统,这是苏联研制的第一个针对远程弹道导弹的拦截系统。在洲际导弹诞生前一年开始研制拦截导弹,苏联的“未雨绸缪”功夫确实相当了得。不过当时的防空导弹技术水平十分有限,连S-75这样的防空导弹在1957年才刚刚进入苏军服役,V-1000的整个设计也就类似于一发使用核弹头“超大号”S-75。虽然这种试验导弹在1962年的试验中于25000米高空击毁了模拟来袭导弹的靶弹,不过V-1000却因为射高太低被放弃。随后出场的,便是经过改进的A-350反导导弹和A-35反导系统。

V-1000反导导弹

从技术上说,A-350反导导弹使用半主动雷达制导,倾斜导弹发射架发射,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作为要在外太空作战的导弹武器,它比之前所有的防空导弹都要大得多:A-350弹长19.8米,弹径2.57米,弹重32.7吨,使用3级固体燃料推进,不仅比一些中短程弹道导弹还要巨大,其倾斜发射架的尺寸也十分惊人。与这种巨型导弹相配套的是8个环绕莫斯科的导弹发射阵地(最终只建成了4个),每个阵地包括2套导弹跟踪雷达、1套制导雷达和8个导弹发射架,以及更大规模的远程预警雷达网络。这套系统在1967年开始部分投入使用,而被北约称为”橡皮套鞋”的A-350导弹则多年在红场阅兵式上展出,称为苏联导弹技术先进的象征之一。相比之下,美国虽然在1969年开始部署“哨兵”反导系统,但这套系统没有几年就因为对保护华盛顿的国会老爷没有任何用处而以“技术原因”废弃了。

1966年阅兵仪式上的A-350导弹

A-350的发射阵地

A-350在对抗单枚来袭导弹时还有一定效果,但面对多弹头攻击和伴随干扰措施以及诱饵的核弹时就力不从心了,因此苏联又继续研制了改进的A-35M导弹防御系统,并且使用装备液体第三级的A-350R导弹。不过随着80年代新一代核导弹的服役,苏联也开始研制新一代的A-135反导系统。

A-135系统使用的导弹包括两种:一种是51T6导弹,用于在大气层外拦截高度100公里以下、距离600公里以内的目标;另一种就是53T6导弹。A-135反导防御系统是1971年开始研发的,1978年苏联部长会议签署了关于开始建设A-135反导防御系统的命令。由于苏美1972年签署的无期限的“反导防御条约”规定每套反导系统的固定发射装置不超过100具。因此最终投入部署的拦截弹包括36枚射程较远的51T6拦截弹与64枚射程较短的53T6拦截弹。

51T6导弹及其一处发射阵地

53T6导弹及其一处发射阵地

虽然外界一度认为A-135系统是A-35M的改进型,但实际上二者的重合之处并不多,A-135一共建设了7处发射阵地,其中只有两处51T6发射阵地是由A-35系统的阵地改建而来。虽然依然使用低精度且没有实用性的核弹头作为战斗部,但整套系统都使用了更加科学的垂直发射系统。1989年A-135系统宣布成军,但由于苏联解体和俄罗斯的经费不足,直到1995年整套系统才进入战备状态。

A-135系统的垂直发射井

53T6导弹发射

尽管A-135还是投入了战备,但苏联解体对该系统造成的损害已经永远无法改变:A-135的早期预警雷达中有多台部署在哈萨克斯坦、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等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其中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雷达站还能依靠租借的方式勉强维持,但是直面北约的拉脱维亚雷达站却被彻底拆除,使得这套重要反导系统在冷战结束后的头十年里一直无法发挥关键的作用(2003年俄罗斯在这一方向上建设的“伏尔加河”雷达才勉强补上了这一缺口)。由于核弹拦截在当代已经不可行,51T6导弹在2003年前后也逐渐退出值班序列,53T6也换装常规弹头继续服役。

至于现在正在研制的A-235系统及其关键的53T6M反导导弹,则是伴随着俄罗斯新一代“沃罗涅日”系列远程预警雷达的部署开始开展的新一代武器。A-235在雷达系统上依然使用A-135的雷达系统,只是对其所用的电脑设备进行了全面升级。而在发射系统上,由于53T6M在体积上有了显著的缩小,新一代的A-235使用了多轴发射车携带的双联装发射系统取代了原本坚固的地井发射系统(这同样可能是出于节约经费的考虑,毕竟使用固定雷达和固定指挥系统的要地反导系统根本用不上机动发射装置,却可以节约昂贵的加固发射井翻修费用)。不难看出,在美国大规模部署反导系统的今天,俄罗斯虽然在架势上不甘示弱,但本质上走得反而是“花小钱,办大事”的升级路线。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A-235的这笔“小钱”花得并不轻松。最初计划在2015年完工的A-235系统由于试验不顺利,在连续两次试射失败后,直到2015年年底才进行了第一次成功的试射,2016年5月的这次是其第二次成功的试射。至于传闻中射程更远的51T6改进型导弹则更是毫无消息。

回到开头的联合演习,如果俄罗斯仅仅是希望向中国展示反导作战的流程,大可不必用连俄罗斯自己都没有把握的53T6M导弹来进行试射,而只需要使用成熟的53T6进行展示即可。如果此次试射确实与解放军参演方有关,那么俄罗斯的主要目的显然不是向中国展示本国拦截作战的流程,而是本国拦截武器的最新水平。而这种展示的目的之一,很可能就是要向中国证实本国的技术水平。而要证实技术能力的动机,很可能就是俄方想在中俄有关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某种合作谈判中占据有利地位。

中国虽然已经进行了多次成功的反导和中段反导试验,外界也基本确认了中国包括红旗-19在内的多个型号的反导导弹的存在,并确认中国的拦截导弹采用了有极高精度的动能拦截弹头。但外界普遍认为中国还没有开始本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部署。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中国已经在包括浙江、福建、黑龙江等地开始部署可以承担弹道导弹早期预警功能的巨型相控阵雷达,它们很可能是中国国家级别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预警系统的组成部分。按照这一消息分析,中国很可能已经开始着手部署或准备部署本国的导弹防御系统。

从中国的反导试验来看,或许已经到了俄罗斯需要展示手中真家伙的地步

如此一来,中国军方与俄罗斯进行联合反导演习,学习和了解俄罗斯丰富的反导系统建设和运行经验,几乎是中国军队必然会做的事情。而向中国展示技术实力,无疑是想向中国推销部分反导系统的组成部分,或者希望与中国联合研发新一代反导系统。

当然,由于中俄双方对此次联合演习的低调处理,目前我们还无法获得足够的信息来证实上述有不少“脑洞”的猜测。而中国本国的反导系统进展情况,则更是要等待更多消息才能做出判断了。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