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成果,如春风,如好雨,滋润着宁夏千千万万个“杨寨村”。
隆德县新和村马社火旅游表演演绎着文化扶贫的传奇,海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孵化创业基地大写着文化产业富民的故事……
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文化惠民”写入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报告,列入每年的民生计划。
如今,这黄金般的承诺,掷地有声,落地生根。
为了这一个“惠”字,宁夏文化事业做足了“便”“乐”“育”“富”四篇文章。
各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及标准化乡镇文化站等次第落成,一批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基层文艺团队、农民文化大院和街道(社区)电子阅览室先后投用,形成了覆盖城乡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全部实行免费开放,便捷的文化设施实实在在地提升着群众幸福指数。
自治区党委、政府每年将“送戏下乡”纳入民生计划为民办实事,每年以“欢乐宁夏”为主题开展广场文艺汇演等等,百姓乐在其中。
宁夏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不遗余力,打造出了一批承载宁夏厚重历史、在社会上叫得响、在全国有影响的新品佳作。《回民干娘》《闽宁镇移民之歌》《花儿声声》《花儿》等优秀文艺作品,春风化雨般地引导群众形成勤劳致富、民族团结等向善向上的精神风貌。
文化便民:共享文化成果
5月18日,固原市原州区官厅镇沙湾村。清晨的阳光斜穿过树丛洒在文化广场上,李德福带着二三十名村民踏着音乐节奏跳着广场舞。中午,从地里干完农活,吃过午饭,眯了一小会儿觉,李德福便去村文化室读书看报。晚上,爱唱秦腔的老哥们老姐们聚在李德福文化大院,畅快地吼起秦腔。
2016年,原州区投资150万元给沙湾村修建了2000平方米文化广场,配置了健身器材,建成了文化室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投资支持李德福建设文化大院,完备的文化活动平台让村民有了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两支文艺队“耍得更嗨”。
宁夏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直走得很快,很坚定。
自治区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推进全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等配套政策。
全力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宁夏大剧院、红旗文化大厦,新建改造地市“三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7个,县区“两馆”(图书馆、文化馆)15个,新建标准化乡镇文化站66个,扶持建设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基层文艺团队、农民文化大院985个,街道(社区)电子阅览室410个。
宁夏730个农民文化大院扎根农村,种出了可口的文化“庄稼”。农民文化大院利用传统节日、农闲时间,组织当地群众常态化开展书法绘画、读书看报、文艺演出、健身舞等活动。每年自发组织开展文化活动1.8万场次以上,贴近百姓生活、符合群众口味、情趣健康向上,改善了农民群众闲暇时间单调乏味的生活,有效遏制了农村不良风气,促生一批乡土艺术人才和民间文艺团队。将公共文化服务“触角”延伸到最基层,打通了“最后一公里”,成为破解公共文化服务不均衡问题的有效手段。
5月19日上午,大学毕业没参加工作而忙于复习考研的刘娜一头扎进宁夏图书馆,迅速占领一个幽静的角落座位,看书,做题。累了,站起来活动筋骨,顺便站在书架前翻阅资料书籍。每天到宁夏读书馆借书、自习的人多达2000多人。“我在图书馆工作了一辈子,以前没有免费开放时,阅读室一天来不了10人。现在环境设施好了,又免费,来看书的人多的时候,还得抢占座位。”图书馆的一位老图书管理员说。“今天到现在来图书馆的读者有1762人。”5月19日11时许,图书馆的显示屏上显示。
据了解,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全部实行免费开放,年服务群众100万人次以上。
宁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在西部地区领先。2013年银川市荣获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文化部评估验收中位列西部省区第一。石嘴山市2015年荣获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评估验收位列西部省区第二。2016年吴忠市被文化部列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
文化乐民:丰富精神生活
广场再宽阔,没节目就会长出荒草;戏楼再精美,没演出也会寂寥黯然。
基层文化阵地需要文艺来占领,需要演员去“用武”。
自治区党委、政府每年将“送戏下乡”纳入为民办实事民生工程当中,演出补贴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统筹协调全区各级专业院团、民间团体等文化资源,大力推行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菜单式配送等供需对接方式。“送戏下乡”公益性演出惠及城乡,年均开展送戏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进工地演出1600多场,累计开展“送戏下乡”公益性演出8608场,使全区城乡群众可就近、便利地享受到高水平、贴地气的文艺演出。
政府出钱,院团出戏,一场场文艺大餐就这样呈现给群众。
今年春节期间,下乡村入社区的好戏不断。
年前,宁夏演艺集团歌舞剧院交响乐团一行连续一周在大晚上赶至驻宁某部、企业等地,为值守岗位人员送去新年祝福。
从正月初二至正月十六,宁夏京剧院的52名演职人员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低温,将传统京剧《穆桂英挂帅》《杜鹃山》等优秀节目送到县、区群众中去。
宁夏各市、县、区也采取政府购买、演出补贴等形式,利用传统节日、重大节庆等时机,鼓励本级专业院团和民间文艺团队开展下基层演出活动,形成以专业院团为主、民间团队为补充的公益性演出服务格局,丰富了全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月6日至13日,盐池县政府买单,邀请秦腔剧院一行72名演职人员前往盐池文化馆剧场,精心上演16部优秀经典的秦腔传统剧,每天下午和晚上演出,当地百姓免费观看。这是当地政府连续六年买单,让百姓免费看秦腔。
以“清凉宁夏”为主题,示范带动全区发展特色品牌群众文化活动40多个,每年开展广场文化演出1500多场,现场观众累计达10多万人次。各类展演活动覆盖市县(区)、延伸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文化民生得到极大改善。
中宁县新堡镇“夕阳红”文化大院由20多名农民文化“能人”和退休干部组成。自成立以来,坚持自编自演原创作品,每周3天时间用于排练,力求节目精益求精。在给当地农民带来精彩节目的同时,“夕阳红”还“走出去”交流提高水平,曾先后组团到香港、上海、北京等地演出,并屡获殊荣。
文化育民:培养高尚情操
有了锅灶,有了巧妇,无米仍然难成炊。
文化服务中心有了,“送戏下乡”机制有了,但还需好的文艺作品。
为了获取文艺“好米”,宁夏大力实施艺术精品创作工程,打造了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精品力作。
聚焦“中国梦”主题,立足区域化特色,创排了《花儿声声》《丝路天歌》《狗儿爷涅槃》《庄妃》等34部优秀剧目。
配合自治区重大活动、重点工作,创作了《十月畅想》《颂歌献给党》《丝路金桥》《千寻宁夏》《不到长城非好汉》等13台主题晚会。
启动“宁夏戏曲振兴计划”,复排了《卧虎令》《宝莲灯》《黄河阵》等传统剧目。实施了“回族音乐汇宁夏”项目、宁夏美术收藏计划等。
宁夏话剧团主演的《回民干娘》《闽宁镇移民之歌》《铁杆庄稼》“扶贫主题话剧三部曲”深受区内外观众的喜爱。“尤其是《回民干娘》受观众追捧,这部话剧是根据马明霞、孙仙梅、马志英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人物的事迹创作而成的,写人民、演人民、演给人民看,是其成功的密码。”宁夏话剧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蒋全洲认为。
五年来,宁夏各类优秀文艺作品在国家级各类文艺活动中斩获奖项73个。其中,舞剧《花儿》荣获中宣部第12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4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表演金奖和文化部第14届“文华奖”·“文华剧目奖”;秦腔《花儿声声》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荣获中宣部第13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第14届“文华大奖”。话剧《回民干娘》得到中宣部、文化部充分肯定,2016年在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巡演29场,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大型史诗纪录片《神秘的西夏》在央视和宁夏电视台播出,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被评为2015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十优作品。
专业院团根据男女老少、东西南北不同群体的接受习惯,创作文艺精品,寓教于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实化、具体化,进行形象化解读、故事化表达,使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在专业团队文艺精品的熏陶中,民间文艺社团的原创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草根剧作家种出了一批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文艺庄稼”。
2016年12月22日,固原市原州区举办“塑民风 爱原州”暨第六届农民文艺汇演,各乡镇农民文艺队携原创作品登台展演、切磋、竞技。梁云文化大院主人——梁云、朱彩霞自编自演了快板《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小品《村支书嫁女》,在观众的掌声中宣传了党的政策,推动了移风易俗,教育大家不要再搞高价彩礼、大摆筵席。
文化富民:育成产业经济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根本出路在于体制机制创新,核心任务是推动产业发展。
宁夏文化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建设一路马不停蹄。
2015年,海原县引进上海牡丹缘非遗文化有限公司,组建成立了宁夏牡丹缘非遗文化有限公司,量身打造“海原回绣”“海原剪纸”文化产业品牌。走“公司+合作社+专业村+专业户”的企业化发展路子,将刺绣剪纸生产、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有序分工,形成“前店后厂”模式。9月,海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孵化创业基地正式营运。截至目前,该基地吸纳刺绣剪纸合作社8家,辐射带动刺绣剪纸专业村12个,培训技能人员2900人次,其中建档立卡户2600人次,年产值1500多万元,使620户建档立卡户实现稳定脱贫。
宁夏抓骨干文化企业,培育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目前,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6家,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达到4家,示范基地、示范户分别达到41家和56家。宁夏10个项目列入国家金融合作扶持项目,宁夏智慧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被文化部、商务部确定为重点扶持的出口文化企业,“801文化创意产业园”等8个项目获得中央文产资金支持。
宁夏致力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
自治区组建宁夏文化产业投融资有限公司,创立宁夏文化旅游产业种子基金,拓宽融资渠道,促进中小型文化企业发展,扶持中华回乡文化园等10个项目列入国家金融合作扶持项目。建立全区动漫企业认定工作机制,5家动漫企业通过了文化部等部委认定,2家动漫游戏企业成功上市,动漫形象“小哈家族”荣膺“中国十大卡通形象”大奖。承办文化部原创动漫推广计划展会、2016年中小文化企业投融资路演·宁夏站活动,组织举办中国·宁夏“锦绣杯”国际标准舞(文化)艺术节、首届中阿动漫节等。组织创排《千寻宁夏》《西夏盛典》《梦回·一千零一夜》等旅游演艺剧目进景区演出。
宁夏提出,在脱贫攻坚中,文化设施到村、文化服务到户、文化普及到人、文化扶贫到根,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让老百姓在过上富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能享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针对贫困地区部分村没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群众文化活动无法正常开展的“短板”问题,宁夏积极争取中央各部委专项资金支持,扎实推进文化精准扶贫和文化脱贫行动计划。2016年,有关部门对口争取中宣部、文化部等国家部委(局)专项支持资金1700余万元,为110个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了文化广场、简易戏台、多功能活动室等,每村按照9万元标准配置齐全相关器材,为群众就近便利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提供了便利。
今年,我区又争取落实支持资金1.5亿元,力争到8月底全面建成宁夏贫困地区606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率先在全区贫困地区实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将宁夏建设成为全国贫困地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省区。
宁夏以小省区办出大文化、办好大文化的决心和毅力,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文化在便民、乐民、育民、富民自觉行动中,惠泽了广大群众,让文化软实力渐成发展的硬支撑。(记者 杨学农 龚其云 王玉平)
相关链接:文化成绩单
◎ 日前,自治区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区博物馆总数达到75座。宁夏博物馆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实现了每10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的目标。
◎ 宁夏全力保护文化遗产,西夏陵、丝绸之路(宁夏段)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批准立项。围绕西夏陵和丝绸之路宁夏(固原)段申遗,实施一批文物保护工程。
全国第一部岩画保护地方性法规《宁夏回族自治区岩画保护条例》颁布实施。
◎ 固原博物馆“千年固原 丝路华章”基本陈列展荣膺2017年“第十四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榜首。鸽子山遗址考古入选201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公布了第三、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45项,累计达到99项。10个非遗项目入选第三、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累计达到18个。认定国家级非遗代表传承人3名,自治区非遗代表传承人89名,隆德杨氏彩塑文物艺术公司被命名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评选命名自治区非遗传承基地62个,9个县区、乡镇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资料整理:王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