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到农资超市里购买种子,价钱低于市场价。孟和朝鲁 摄
天刚蒙蒙亮,张玉飞就忙乎开了,喂完羊和鸡,又张罗早饭,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伴。料理完这些家务事,就匆匆下地干活了。
69岁的张玉飞头发花白,瘦高的个子,脊背有些伛偻。在五原县套海镇赛丰村五组的村民眼里,他是个精明利落人,家里家外一个大男人忙乎,却啥也落不下。“我不怕吃苦,有干劲就有希望。” 张玉飞笑得憨憨的。他家院子的右侧是一排红砖砌垒的棚圈,张玉飞指着圈里的11只扶贫羊说:“别小瞧这十来只羊,它们可是我家脱贫的希望呀。”
原来,这11只扶贫羊是荣庆鑫龍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免费提供给贫困户张玉飞的,去年6月份送到他家,饲养后产下的20多只羔子,合作社全部以每斤高于市场1元的价钱回购。
“家里玉米饲料都有,就花点力气。作为社员,年底我还分到了500块钱的合作社红利,管行咧!”在合作社党支部的帮助下,张玉飞当年就摘掉了贫困帽子。
在荣庆鑫龍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社员有32户71人。这家合作社在当地也是小有名气,党支部书记刘元荣在合作社经营上很有一套,常年与蒙羊、青青草原公司合作,依托企业订单合同,为所有入社农户养殖的羊投了保,养羊规模很快达到了8000多只。
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这句话说到了五原县套海镇党委副书记柴玉明的心坎里。“刘元荣思想觉悟高,合作社党支部2015年12月成立后,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和政治引领作用,对当地的扶贫工作贡献很大。在套海镇,这样的能人还有不少,都加入到脱贫攻坚的队伍里来了。”
“我家的玉米地去年交给合作社托管后,不用自己种了,我还能以社员的身份在合作社打工,再加上年底分红,当年就收入3万多。”响导村贫困户弓玉荣所说的合作社,是套海镇新光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 2013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机合作示范社。合作社推行“土地半托管”服务模式,组织入社农户规模化连片种植小麦、玉米、葵花等农作物,为4000亩土地提供耕、平、耙、种、收一条龙服务。
在一台大型悬式喷药机械的作业现场,我们见到了合作社的创办人李军。这位皮肤黝黑、身材魁伟的汉子,既是合作社的理事长,又是合作社党支部的领头人,他对永生村、响导村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情况绝对门儿清。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去年,按照套海镇“1291”精准扶贫创新工程实施方案,党支部将包扶片内永生村、响导村的42户贫困户全部以入股形式纳入帮扶范围,与贫困户签订农业订单种植合同,以高于市场价回收玉米、葵花等农产品。入股贫困户在购买农资和“土地半托管”服务上享有优惠政策,可在合作社打工挣钱,年终每人还拿到了1008元的分红。
“去年,我家5口人后半年入社,年底一分不少拿到了半年分红,合作社还为两个上学的娃娃申请上了各项教育扶助金1万多元。购买农资钱不够,合作社给垫付。有了这么大的支持,今年我就又承包了30亩地种葵花。有了致富‘火车头’,早日小康不用愁!”脱了贫的弓玉荣信心满满。
记者手记
实现全面小康,农村是短板;农村全面小康,贫困地区是短板。五原县地处沿黄河北岸和沿总排干的两条贫困带,贫困人口达24990人,是自治区级贫困县。
五原县把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作为头号民生工程来抓。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场硬仗中,围绕县域经济发展“一条主线”抓扶贫,推动工程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兜底扶贫、转移扶贫5种模式齐发力,抓好精准扶贫与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综合治理、美丽乡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业就业、资金整合、生态建设、社会保障9个紧密结合。至2016年底,五原县共有5862人脱贫、39个村退出贫困村,一举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一大批像李军一样的带头人和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帮助贫困群众致富兴业,彰显出了服务基层有活力、产业带动富农民、富而思源见真情的聚合效应,把“党建+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由概念转化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好处,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内涵与外延。
先换思路,再谋富路。五原县在脱贫攻坚总决战中,上下同心,万力齐发,只争朝夕,攻坚克难,打了一场“人脱贫、村退出、县摘帽”的翻身仗,让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记者 白喜辉 韩继旺 施佳丽 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