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脏、乱、差”的落后村庄,如今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昔日全乡倒数的贫困村,如今米瑞乡第一个脱贫村、“西藏江南”小康示范村……
色果拉,这个林芝市巴宜区首个“户户党员村”,以“支部+党员+家庭”的基层党建新模式,引领全村36户172名农牧民群众改变着往昔的贫穷面貌,用智慧和汗水描绘着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保住青山绿水,让乡愁留驻心间
乔次仁和村党两委始终牢记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色果拉有山、有水。山是青山,草木葱茏,鸟语花香;水是绿水,涛涛雅鲁藏布江养育了色果拉人。
色果拉是信教群众转山朝拜的必经之地,森林火灾隐患不断。逐渐富裕起来的色果拉人没有忘记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2014年1月,在村党支部的倡议和带领下,村里24名青年党员自发成立了米瑞乡第一个党员义务消防队。消防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成为米瑞乡的一支半专业化消防队伍。他们坚持每周对全乡村居和山林进行一次巡逻,排查火灾隐患。党员义务消防队得到了巴宜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区林业局专门为消防队配备了消防车以及消防服、水枪、鼓风机、油锯等装备器材。党员义务消防队自成立以来,先后扑灭森林火险2起、扑救民房火灾一起。
色果拉的乡亲们说,党员义务消防队是色果拉的“守护神”,不仅保护着米瑞乡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也保障着全乡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说起昔日色果拉的环境卫生,乔次仁回忆:“那会儿人畜混居,院子里污水遍地,臭气熏天;一到夏天,屋子里苍蝇乱飞。还有,村子里泥巴路,晴天漫天尘土,雨天泥泞难行。”
2013年9月,色果拉村争取到广东省第七批援藏“小康示范村”建设项目,按照“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村庄风貌整洁优美、农牧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具有西藏特色、林芝特点的生态型村庄建设标准,同步实施了围墙改造、道路硬化、人畜分居项目建设。
2015年,色果拉建成了米瑞乡第一个“人畜分离”工程。在生态养殖小区,记者看到,4个圈养不同牲畜的养殖场整齐地排列着。白天,村民们轮流出劳力放养牲口,傍晚,把牲畜赶回养殖场集中喂养。“人畜分离不仅满足了群众的养殖需求,推动了养殖产业的转型发展,还大大改善了村内环境卫生。”负责养殖场管理的村委会副主任顿珠说。
俯瞰色果拉村,绿树丛中,一栋栋工布风格的新居错落有致,分外美丽。与此相辉映的,是簇拥在村子周围的蔬菜温室大棚、果园和养殖场。山乡美景,如诗如画。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我们村叫‘大家庭’,小康,就得是‘全家福’。”乔次仁一席话,道出了色果拉村172名农牧民群众的心里话。
低保户达瓦乔,过去曾是村里出了名的“酒鬼”,全家每年仅有的4000多块钱收入,几乎全都被他买酒喝了。家里又脏又乱,一贫如洗,吃了上顿没下顿。电费交不起不说,连在八一镇念小学的女儿,周末回家的几块钱路费也掏不起。妻子一气之下,和他离了婚。
乔次仁和村“两委”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大家一合计,他和几位支委包下了达瓦乔家的全部农活。平时一有空,就到达瓦乔家打扫院子,和他拉家常。人心都是肉长的,在党员们的耐心帮助下,达瓦乔下定决心扔掉了酒瓶,扛起了农具,很快成了一名干农活的行家里手,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2013年7月,达瓦乔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支部“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中担任起了村卫生监督员。在他的倡议下,村委会建立了村庄环境周一清扫制度。
见到记者,这位正在给苹果树苗培土的精瘦汉子流下了眼泪。他说:“没有村党支部,就没有我的今天。”去年,达瓦乔一家分红分到了5万多元,是5年前的12倍。
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其加,是色果拉村6户因病致贫的贫困户之一,家里30多亩农田,从春耕、春播到田间管理,再到秋收,都被村里的党员包下了,每年2500元的机械费、人工费,全部由村集体承担。乔次仁说,这两年,村集体每年给每位贫困村民补助3300多元,加上各类政策补贴,贫困户年人均收入达到5200多元。
其加说,群众生病有看望、困难有补助、节日有慰问,还有每月10日的“党员固定活动日”帮扶困难群众,是色果拉村人人皆知的一条“村规”。
巴登是“天保”工程从昌都异地搬迁到色果拉村的。去年7月,正是油菜收获季节,巴登却突发重病住进了医院。看着6亩地黄灿灿的的油菜,巴登的妻子犯了急。村里在家的31名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闻讯后,放下自家的农活,不约而同来到巴登的地里,帮助巴登妻子收割油菜籽,一袋一袋装好送到家里。
村“两委”没有忘记两位住进巴宜区五保集中供养中心的五保老人。每年工布节、春节、藏历新年,党员们都要来到供养中心,为他们送去1000元的慰问金以及衣物、食品等慰问品,让老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村集体的温暖。
真情真意换真心。村党支部一心一意想着群众,换来的是党员和群众对村“两委”的信任和支持。去年3月,党员米玛的妻子查出患有乳腺癌,需要及时治疗。党支部在征求全村党员的意见后,准备发起爱心捐款活动。米玛知道后,连忙赶到村公房阻止。他真诚地对乔次仁说:“书记啦,这可不行!我感谢支部和党员的好意。我家条件还可以,大病新农合能报销。现在正是春耕时节,我是党员,可不能因为家里这点事让支部分心。”
“如果不是户户有党员,如果党员觉悟不高,会有这样感人的事吗?”乔次仁感慨万千。
心手相连,过好今生幸福生活
“支部+党员+家庭”基层党建模式,不仅改变了色果拉村群众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潜移默化地转变了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过去,色果拉村不少党员、群众都没上过学。如今,村“两委”越来越重视教育,群众也从学文化、学知识、学科技中掌握了致富技能,尝到了甜头。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从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一年比一年多。村“两委”作出规定,村里凡是考上大学的学生,一律从村集体收入给予奖励,专科600元,本科800元,重本1000元。乔次仁说,“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最根本的是要靠教育。这些大学生,可都是我们村里的‘宝贝’,是明天的希望。”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这两年,随着色果拉村的变化,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先后回到了村里。“大学生回来探亲,也表示毕业后要回乡创业,与乡亲们一道,干出一番事业。”村第一书记陈波说。
5年来的脱贫实践,让色果拉村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劳动创造未来,勤劳才能致富。全村人居环境改造,全村100多名干部群众不要报酬、不辞辛劳,义务投入到村硬化美化工程建设中,累计出工576人次,为村集体节约资金近6万元。
邻里之间,喜事相贺、困难相帮、劳动互助,户与户之间、村民与村民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色果拉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家庭”。
随着支部和党员在群众中的威望越来越高,宗教对群众的影响日渐淡化。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村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党的富民惠民政策,也离不开自己的辛勤劳动。
“这两年,全村没有一个村民外出转经朝佛。全村村民追求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崇尚科学,勤学文化知识,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过好今生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今年3月12日,米瑞乡德木寺举行迎请强巴佛活动,当时正是农忙时节,全村没有一个人参与迎请活动,全都下到地里干活去了。”米瑞乡包村干部、乡纪委书记王诲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