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号称新中国工业的脊梁。高性能特殊钢,又是托举一个国家钢铁工业水平的巨臂。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崔崑,一生矢志于祖国的钢铁材料事业,为我国特殊钢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与时代共进步,脚步从未停歇——这就是“钢铁院士”崔崑热忱报国、无私奉献的赤子情怀。
1200℃炉旁一盯一通宵
崔崑的钢铁情怀,要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1960年,崔崑从苏联学成回国。当时,新型高性能模具钢是我国工业生产急需品,但无力自主生产,每年需动用大量外汇进口,且价格是普通钢的10倍以上。
要做出中国人自己的高性能模具钢!崔崑心急如焚,和同事们加紧建设实验室。可是,谈何容易。当时,我国研究模具钢的实验室基本上是空白,能够买到的设备,学校支持购买,买不到的盐浴炉等仪器设备,他就和同事根据图纸自行设计、自己动手做。
“用这个炉子我最担心的什么呢?一个是温度要准确。温度不准确,相差十度的话它的性能就不一样。第二个我的担心怕出事故,因为这个盐浴炉一碰到水就爆炸,所以我就担心这个事情,所以我必须亲自去。”盐浴炉做好后,如何控制温差是个大问题。那时候没有温控自动化技术,他们只能用最“土”的办法控温——眼睛紧盯温度显示仪。
忆及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崔崑的眼里饱含深情:“我们几个老师经常守在1200多摄氏度的盐浴炉旁,手指按着控温开关,一盯就是一个通宵。”最终,崔崑和研究人员一同研发了低铬模具钢,含铬率降低到4%,使用寿命延长一倍,打破了国外垄断。
背着“铁坨坨”跑遍全国
艰苦不止在实验室。上个世纪80年代,每当新钢种出产,年过花甲的崔崑便背着沉重的“铁坨坨”,风尘仆仆赶往各单位试用。那时,崔崑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外面跑,他的足迹遍布全国。
当时交通不便,别说高铁、飞机,那个时候火车硬座可能都买不到,崔崑经常买站票就走了。“一次,我背着30多公斤的模具钢,赶往洛阳拖拉机厂。那时候搭火车人多,常常挤得无法动弹,为了少上厕所,我上车前不敢喝水。”
崔崑先后研制出10种新型自主知识产权新型模具钢,在数十家工厂得到应用,按当时的标准,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亿多元。
2017年5月2日,崔崑院士在位于武汉的家中使用电脑修订专著。
高龄奉献余热 坚守初心不改
虽然年事已高,崔崑的科研任务渐渐少了,但是他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多。近20多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但某些高端特殊钢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一定差距。我国科技工作者急需一部全面反映特殊钢发展的书籍。
2006年,81岁的崔崑开始撰写《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一书,这是我国首部全面系统介绍特殊钢的“百科全书”。全书耗时六年,达200万字。崔崑自己买了电脑,所有的材料、所有的字他一个个敲进去,还自己下载图形编辑软件用来导入图片。
直到如今,崔崑还时刻关注着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经常和自己的学生讨论相关方面的成果,对后辈从事科研予以帮助和指导。
2013年,崔崑与夫人商量,决定将全部积蓄捐给华中科技大学基金会,成立“勤奋励志助学金”,用于资助品学优良经济困难的本科生,每人8000元。从那时起至今年,他们共捐资420万元,每年资助45位本科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名学子受到资助,预计可资助贫困学生500多人次。
崔崑说:“我入党,就是因为解放以后知识分子看到国家的新变化,只有跟着共产党我们的国家才能富强。所以我认为,入党是当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自然归宿。共产党人就是应该多做贡献。对我来讲,就是多做一些事情,多帮助别人。”
一种坚韧不屈的钢铁品格,一颗奔腾不息的报国雄心,凝铸成崔崑不同凡响的钢铁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