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年画非遗传承人徐家辉(右二)现场演示传统梁平年画制作的全过程,民间收藏家李炼(右一)在现场讲解。
记者 杨晨 摄
6月10日是第十二个文化遗产日。当日,由南岸区巴渝公益发展中心、梁平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质朴与绚烂——梁平木版年画及非遗文献展》,在江北区北仓图书馆开展。本次展览中,市民除了可以看到来自梁平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的清末民初梁平年画的复制品和丰富的梁平非遗文献外,由民间文物保护志愿者李炼个人收藏多年的20余件梁平木版年画原作,以及他珍藏的同属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河南朱仙镇、天津杨柳青等数10件年画原作也尽数亮相。
展览现场,梁平年画非遗传承人徐家辉现场演示了传统梁平年画制作的全过程。作为一个民间年画藏家,李炼与现场观众分享了梁平木板年画的历史渊源和赏析心得。
据了解,梁平木版年画起源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据李炼介绍,清康熙至雍正时期,梁平木版年画已相当发达,民国时期,是梁平木版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年画作坊多达百余家,从业人员有2000余位,年产量高达3500万份,产品主要销往四川、贵州、陕西、湖南、湖北、广西及长江中下游和东南亚,抗战时期还曾被带到苏、美、法等国家,被当地博物馆收藏。
记者看到,展品中的年画画面严格遵循着“美女无肩,将帅无项,文人如钉,武士如弓”的程式化原则;赋彩主要采用红绿和红蓝对比的色彩配置方法,形成了如“红靠黄喜洋洋”等独特的程式化设色口诀。最为独特之处是画面人物不分男女老少,均在人物脸上腮部涂上一笔椭圆或扫帚形的桃红,称作“开脸”。
据南岸区巴渝公益发展中心秘书长吴元兵介绍,“去年,我们组织志愿者开展了梁平传统村落的基础调查与文物古迹、非遗传承人的寻访活动,梁平年画质朴的艺术美引起了大家强烈的共鸣,这也是举办这个展览的由头。”据悉,本次展览将展出至7月9日,市民可前往免费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