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山东 » 正文

全球报道:西海岸成为青岛“活力新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6-12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青岛西海岸新区。孟君韬摄三年前,这里还是国务院进行区划调整的“新生”之地,青岛西海岸新区也只是刚刚“登记”的名字;三年后

青岛西海岸新区。

孟君韬摄

三年前,这里还是国务院进行区划调整的“新生”之地,青岛西海岸新区也只是刚刚“登记”的名字;三年后,这里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71亿元,在国家级新区中稳居前三强,正在努力成为海洋强国战略的新支点、山东对外开放的桥头堡、青岛创新发展的排头兵。

三年,这里改革创新风云激荡,35项区级重点改革落地生根,30项改革列入国家和省市试点,15项改革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的创新经验。

三年,这里1000多个项目入驻,总投资万亿元,到账外资和外贸进出口总量超过省内15个地市,GDP和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

三年,这里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土地供应和开工在建工程建设总面积占青岛市半壁江山,12个特色小镇一镇一特色、一镇一景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

第一年全面播种,第二年次第开花、全面发力,第三年纵深推进,青岛西海岸新区落实新战略、践行新理念、培育新产业、建设新城区,展现出一个国家级新区的崭新样本。

改革创新,打造“动力源”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书写的崭新样本中,改革是最核心的“线索”,创新是最精彩的“篇章”。

青岛市委常委、西海岸新区工委书记王建祥说,“新区的特质是‘新’、动力是‘试’,先行先试是新区最大优势、最大动力。按部就班不可能开辟新局,循规蹈矩换不来发展新貌。新区的发展必须要靠改革和创新来突破。”

三年时间,青岛西海岸新区高举先行先试大旗,一项项具有突破精神和创新底色的改革举措横空出世,为新区发展打造了强劲的“动力源”。

针对现有土地单一性质用地管理与目前复合性产业发展现状的矛盾,新区在全国率先推行“一地多用”,使土地的灵活集约高效利用成为可能。

新区在全国首推规划“审批制变公告制”,实行“证图分离、先证后图、图纸后置”,企业跑规划手续的时间节省3—6个月。

全面取消社会投资类项目前置审批,实行市场准入“多证合一”“电子营业执照”,让投资更加便利,市场主体从6万户增加到18万户。

作为全国第一个由县级市和国家级开发区整合而成的行政区域,政府自身职能如何转换?青岛西海岸新区建立起“新区管统筹、功能区重发展、镇街强治理”的全新体制机制。新区是“组委会”,主要任务是大统筹、大服务;功能区是“主力军”,赋予审批权、人事权、财政权,致力于大开发、大发展;镇街是“啦啦队”,全面剥离街道招商引资职能,强化大保障、大治理。

全新权责边界的界定,一改过去全民招商式的人海战术,在强化专业性的前提下,形成了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功能区累计开发区域50平方公里,实施基础设施配套100平方公里,新引进建设项目数量占全区总量的70%以上。

新区建立了全新的激励机制,在让“有为”者“有位”的同时,让无为者“退位”。新区在全国率先推出“容错免责”的制度,让“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不再是优秀企业的专利,也成了政府行政的文化。

产业发展,实现“加速度”

和中国许多地区一样,在世纪之交,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明显的“重工业化”阶段。面对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发展现实,新区在成立之初,就率先拉开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大幕。

“调整经济结构,就像是‘给飞行中的飞机换发动机’”,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会主任李奉利说,“‘旧引擎’不能停转,否则将会失速;‘新引擎’必须快速提供新动力,否则很难飞得远。”

为此,青岛西海岸新区确定了全新的产业发展思路。优化“旧引擎”——全力改造提升航运物流、船舶海工、家电电子等六大支柱产业;构建“新引擎”——大力发展海洋生物、通用航空等十大新兴产业,倾力培育影视文化、军民融合等六大特色产业。这一被称为“616”的全新产业体系架构,为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勾画了明晰的“路线图”。

双星轮胎全球第一个商用车胎“工业4.0”智能化工厂,与传统的轮胎车间已经是“天壤之别”。明亮整洁的工作现场,有条不紊的智能化生产线,偌大的车间只有几个工人在有序地忙碌。与过去相比,产品不良率大大降低,效率提升了3倍。双星成为中国轮胎行业少有的逆势上行企业。

瞄准中国制造2025,青岛西海岸新区正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家电电子、船舶海工、汽车、橡胶四大产业集群产值均占青岛市的“半壁江山”;家电电子产业基地成为青岛市首个千亿级产业集聚区。

2016年,西海岸新区新增规上企业483家、占青岛全市的45%,总数近20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9.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4%;三次产业比优化为2.2∶45.4∶52.4;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0.2%。

致力于打造新旧动能转换引领区,今年,青岛西海岸新区又率先发力,全面启动存量变革、增量崛起、软实力提升等十大工程,打造发展新引擎。

项目是实实在在的经济,经济是实实在在的项目;抓项目就是抓新的增长点,就是培育新动能。如今,这已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凝成共识。三年,青岛西海岸新区引进项目1000多个,总投资万亿元,其中万达东方影都、中铁·青岛世界博览城等过百亿级项目达到27个,正加快建设;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新增41个、达到193个。

今年,新区将聚焦600个项目,突出“蓝高新”和“高大上”,力争实现200个重点项目签约注册、200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200个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再现项目建设的高质量和高效益。

城市建设,展现“高颜值”

受困于快速工业化之后新的“城乡二元结构”,一方面城市中心区快速集聚、品质下降,另一方面乡村人口和产业“空心化”,日益凋敝。而青岛西海岸新区却独辟蹊径,在诞生之初就确立了“主城区—城市组群—特色小镇”这一全新城市发展格局。

三年,这里完成了城市品质的快速升级:投资100亿元,在全国率先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打造世界最美海湾;率先成立国家新区研究院,着力研究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城市发展方面的重大课题;实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实行精细管理;实施文化引领战略,让文化流淌在城市街道、散发在城市天空、彰显在社会事业。

白天看绿化、晚上看亮化、全天看美化,这里曾经“身在深闺无人识”,如今已是青岛旅游的重要目的地。端午三天假期,西海岸新区接待各地游客59.2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约4.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4%和21%。

在青岛西海岸的城市格局中,12个特色小镇的打造可谓点睛之笔。智造小镇、蓝莓小镇、画艺小镇、丝路小镇、茶韵小镇……12个特色小镇“一镇一特色”“一镇一景观”;在功能上,则围绕旅游这一共同点,打破镇域区划界线,形成了乡村旅游的“项链”。

今年,青岛西海岸新区又创造性地全面开启了产业小镇开发建设。按照“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相融的空间布局理念,打造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产业小镇。首批规划了17个产业小镇,这些产业小镇将以现代产业体系为驱动、多元功能复合共生为发展特点,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建设活力城市的新引擎。

就在6月5日,青岛西海岸新区又制定印发了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实施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小镇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精美城市建设、社会治理创新、民生福祉改善等六大行动,吹响了新区新一轮发展的冲锋号。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