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报道:张立勇!中企如何避免“曹德旺式尴尬”

   2017-06-19 环球网2670
核心提示:《纽约时报》一篇名为《中国工厂遇到了美国工会》的报道让企业家曹德旺再次成为话题人物。报道称,在美国设立新工厂的所谓“绿地

《纽约时报》一篇名为《中国工厂遇到了美国工会》的报道让企业家曹德旺再次成为话题人物。报道称,在美国设立新工厂的所谓“绿地投资”往往情况复杂,虽然解决了当地1500多个岗位,却引发文化冲突。个别工人抱怨、因某些不合规遭到罚款等细节几经国内媒体演绎甚至变成“曹德旺痛不欲生”。同为美媒的《华尔街日报》则给出几乎相反的细节和结论。孰是孰非暂且不论,此次舆论事件仍有值得赴美中企反思之处。

对在美投资的中企来说,核心挑战在于如何更好地被理解。当美国社会不了解情况时,不少所谓的意见领袖可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误解不可避免地产生。中企需要努力地向当地社会明确传达——中企到来不仅带来了当地工作机会,也为所在社区做出贡献。

劳资关系是首当其冲的课题,关系到投资成败。中国投资者需要对投资项目所涉及的具体问题以及当地法律法规,做到心中有数。美国法律体系相对成熟,条文比较复杂,对于中国企业尤其是“绿地投资”者,要全面深入准确了解很不容易。美国当地有很多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对实际情况更加了解。

另外,《华尔街日报》其实也提到,曹德旺美国设厂所遭遇的尴尬或者称为矛盾,更多由文化差异造成。海外投资设厂,人是第一影响因素,企业氛围至关重要。美国很多五百强企业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中企可把他们在海外的员工派到中国总部进行学习和参观,让他们加深对企业的了解和认同。不仅如此,很多美国五百强企业一年对员工的培训不下五次。通过培训提升员工能力,强化认同感,也是一个有效手段。

与此同时,在美中企也需使巧劲做政府公关。中远在美国的发展起初并不顺利,国企身份更使它受到美国贸易法的不公平待遇。为摆脱不利局面,我们聘请当地咨询公司,并在该公司安排下,组织公司高层多次访问美国相关国会议员、行政机构、立法部门和贸易组织,并通过媒体沟通和传播“共赢”理念。2001年,航运巨头马士基撤离波士顿港,波士顿数千名工人陷入面临失业的困境。马萨诸塞州州长找到中远,希望能够开辟波士顿航线。经过谈判,中远登陆波士顿港,9000名当地工人也因此保住工作岗位。最终,美国政府同意美国对外国国有海运公司的歧视性规定不再适用于中远集团。美国国会对中远的印象也发生了转变。

回头看,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比如海信在美国设厂近二十年,平稳经营,知名度越来越高,甚至在当地有了以公司名称命名的马路。福耀玻璃美国投资设厂的遭遇并非特例,而是本地化的一个必经过程。(作者是中远美洲公司原总裁)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相关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说点什么吧
更多>同类资讯
  • 1558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帮助中心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全息元宇宙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