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网每日头条邢台讯(贺庆存通信员李振胜)邢台市人社局主动服务脱贫攻坚,大力实施就业创业精准脱贫工程,计划利用3年时间,充分运用技能培训、就业促进、创业带动、政策扶持、就业服务等手段,完成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脱贫任务,帮助贫困人口掌握技能,实现就业,早日脱贫。
3月28日,太阳刚刚升起,李中堂夫妇就来到自家的西瓜种植大棚,施肥、除草、打叉……,两口子忙得不亦乐乎。李中堂告诉笔者,再有一个多月,他家的早市西瓜就要上市了,品相好,口感也不错,特别受欢迎。李中堂是新河县苏田村人,原来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去年,在当地人社等部门帮助下,建起了3个西瓜种植大棚,仅去年一年就收入9万余元,是传统农作物收入的七八倍。今年春节刚过,他就全部种上了西瓜苗。
在邢台,像李中堂夫妇这样,通过创业就业实现增收脱贫的比比皆是。截至目前,全市劳动年龄内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贫困人口6421人,全部实现就业,其中参加培训2210人次,开展职业介绍6578人次,转移输出就业6189人,帮扶创业232人,贫困人口就业率达到100%。
精准聚焦,为贫困人员建台账、定措施
“我们对全县10个乡镇28个行政村,1万余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了就业意愿调查,筛选出在劳动年龄内有就业愿望156人,其中16—40周岁86人,40-60周岁以下70人。”任县人社局负责同志介绍说。
据了解,2016年6月,该市召开全市系统会议,要求各县人社部门主动与扶贫部门对接,在最短时间内,摸清劳动年龄内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贫困人员底数。该市就业局董新岭局长亲自带队,先后到广宗县、巨鹿县等6个国家级贫困县和4个省级贫困县沟通核实,识别就业年龄内有就业愿望和能力人口2796户,6421人。各县依托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对登记建档贫困劳动者逐一入户调查,全面精准掌握贫困劳动力数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就业意向及培训意愿,建立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档案,摸清做细台账底数,实行动态管理,跟踪服务。同时,制定就业脱贫工作方案,明确具体责任人和完成时限,细化帮扶措施,明晰路线图、时间表,确保脱贫工作高效推进。
新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该县开展进村入户摸底调查,全面了解贫困人员基本信息和就业创业需求,为276户567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建立了就业精准帮扶台账,做到家庭情况、贫困原因、生产生活状况、就业意向“四清楚”。采取个人“点菜”、就业帮扶“下厨”方式,对想就业的,及时帮助联系就业岗位;对想学技能的,根据其特长意愿,开展种植、养殖、家政服务定向等培训,力争贫困劳动力每人掌握1-2项实用技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对想创业的,提供创业指导、创业担保贷款等服务。
扩宽渠道,让贫困人口早就业、就好业
“车床加工可是个技术活儿。这得感谢县人社局,是他们帮助我学会这这门手艺,还找到了这么好的工作”。经过半年多的工作,李建恩已是厂里的技术骨干,每个月工资2800多元。这在农村来说,可是不小的收入;对于李建恩当初的家庭来说,更具有雪中送炭的意味。李建恩是新河县西团村人,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妻子常年有病,经济状况异常糟糕,是全村有名的漏斗户。去年,在当地人社部门帮助下,他参加精准帮扶职业技能培训班,学习车床加工专业,取得了资格证书,现在河北途盟机械厂工作。
据了解,该市根据贫困劳动力培训意愿及当地企业用工需求,组织培训机构、职业院校重点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免费开展定岗、定向、订单式培训,去年全市共组织贫困人口技能培训1113人,几乎全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在这方面,新河县走在了全市前列,该县积极与农业局、扶贫办、科技局、妇联等单位联合,开展农业技术、电子商务、家政服务、电焊、烹饪等技能培训12次,受益群众900余人次;与4家企业联合建立了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在2个乡镇建立了农业技术实训基地,实地受训人数达千余人次。
同时,该市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就业,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吸纳贫困劳动者就业达到一定比例的,按规定给予最高20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中小微企业新招用毕业2年内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的,按照每人1000元给予吸纳就业补贴,落实社会保险补贴。组织开展“送岗进村入户”、“企业特岗助贫”等活动,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对组织贫困劳动者输出达到一定规模、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务输出协议的社会中介组织或劳务输出带头人给予一定劳务输出补贴。
支持发展居家就业,鼓励适合分散式、家庭手工业生产的企业在贫困地区设立工厂、车间或代工点,组织无法外出就业的贫困劳动者在家从事手工编织、来料加工、农产品深加工及外包装等工作。对通过市场确实难以实现就业的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可由政府购买开发公用设施维护、公共卫生、养老服务等辅助性公益岗位托底安排就业,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仍以新河县为例,该县眼镜盒企业较多,我们积极协调鑫梦达、蓝驰、顺驰等镜盒企业,采取“企业+农户”模式,老人、妇女、残疾人均可在家进行半成品加工,每人年可增收近万元,既增加了收入又增添了自力更生信心。
强化扶持,让贫困人员想创业、能创业
三年前,后沙、申庄、刘秋、南冯等村庄还是比较贫困的落后村。可近年来,这几个村庄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通过流转土地、发展设施蔬菜,建立创业基地。村里的老百姓通过以地入股分红、“3860”人员在大棚打工、青壮劳动力发展特色产业或外出务工等形式鼓起了腰包,同时也为周边群众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逐步形成“一人就业、致富一户,多人就业,带动一方”的新局面。
据悉,该市指导贫困劳动者结合当地特色在门槛低、投入少、风险低、易操作、较熟悉的领域创业,重点支持“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或加盟农村电商等形式创业,以提高创业成功率。鼓励积累一定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返乡创业兴业,带动贫困劳动者就地就业创业。针对有创业要求、具备一定创业条件但缺乏创业资金的农民工等返乡创业人员,给予最高1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合伙经营的可给予最高4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去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641万元,带动就业4500余人,其中返乡农民工创业689人。
加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建设力度,2016年建立创业孵化基地24家,其中农民工返乡创业园21家,入驻初创项目590个,11个返乡创业项目获得奖项。对自主创业贫困劳动者优先就近入驻返乡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并给予房租、物业、水电、宽带网络、公共软件等补贴政策。提供项目推介、开业指导、创业培训、担保贷款、政策咨询、跟踪服务等“一条龙”服务。建立22个县级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专门为农民工提供转移就业、职业培训、社会保险、权益维护、城市知识、思想文化、组织管理、政策咨询等8项公共服务,打造综合性政策落实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