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我省各地强暴雨突发频发。7月23日榆林城区普降暴雨,随后延及子洲、绥德等县。在持续了20多天高温的关中,也开始降下暴雨。
省防总已向各地发出主汛期防汛抗洪要求。
眼下正值渭河流域的主汛期,人们不禁要问:一直被水患困扰着的渭河,经过多年下大力气治理后,现在的防汛能力如何?
渭河水患:一部百姓苦难史
“渭河兴则渭南兴”,对于这一点,相信每一位生活在渭南地区的老百姓都有着深刻体会。众所周知,渭河防汛的重点在中下游,因而,渭河渭南段历来是陕西省防汛的重中之重。
7月22日,在渭河渭南城区段生态公园里,渭南市民王帅正带着自己刚满3岁的女儿游玩。王帅告诉记者:“我至今都记得2003年那次大洪水。当时我还在读高中,家里的老房子成了危房不敢住,为了避洪水,我们一家暂时住到了陕北小姨家。受灾那些天,全家人天天围着电视看抗洪的新闻,很多洪水肆虐的画面我到现在都忘不了。”
王帅所说的洪灾,正是2003年8月发生在渭河流域的洪涝灾害。据统计,这场灾害给渭南、咸阳、西安3市12个县(市、区)造成严重灾害,受灾人口56.25万人,迁移人口29.22万人,总受灾面积91867公顷,绝收面积81307公顷;倒塌房屋18.72万间;损坏水利设施6503座、抽水站17座、桥涵17座、公路158条558公里、输电线路296公里,182所学校4.9万名学生无法入学上课;直接经济损失29亿元。其中,受灾最为严重的二华地区决口洪水淹没面积20133公顷,淹没最大水深4米,受灾人口35.19万人,直接经济损失23.21亿元。
渭河,在养育了沿岸百姓的同时,也曾给他们带来过沉重的苦难。资料显示,历史上渭河多次发生大洪水,从1401年到2010年,渭河流域发生洪水灾害达234次;近70年以来,累计受灾面积1800万亩次,累计受灾人口3000万人次,死亡人口978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50亿元。
渭河洪水具有含沙量大的特点,渭河河床受泥沙影响抬升、渭河入黄口行洪不畅等原因致使渭河下游的渭南洪灾频发。另外,渭河堤坝防洪标准低,治理投入不足,也是渭河小水成大灾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渭河岸边。这些年,通过不断治理,渭河发生了很大变化,环境越来越好了。特别是渭南市为防洪建设了很多水利项目,我们老百姓全看在眼里,大家都感觉到更安心了。现在,每逢周末我就会带着孩子来渭河边玩,我希望他们这代人的成长,能够一直与安澜渭河相伴,不再重复我当年的经历。”王帅说。
综合治理:下大力气治水患
每天清晨,沿着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渭河景观带,总会见到不少专门来此跑步骑行的市民。尽管最近天气炎热,但人们健身的热情不减。“你看这沿岸的花草树木多茂盛,还有宽阔的道路和健身设施。以前以为渭河治理就是为了防洪,没想到治理后效果这么好,还增加了一个锻炼的好去处。”骑行爱好者李媛说。
渭河秦汉新城段综合治理工程正是整个渭河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效果的一个缩影。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它是陕西省渭河综合治理的示范性和亮点性工程,其建设目标并不止于防洪,更是集防洪工程、景观美化、交通便利于一体的综合治理工程。
记者从陕西省渭河综合治理办公室了解到,为了彻底根治渭河水患,陕西省启动了渭河综合整治工程。渭河综合治理工程于2011年2月17日开工,2015年7月22日竣工,它的建设使渭河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防洪工程体系。同时,渭河综合治理也产生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沿渭群众初步享受到了渭河治理成果。
经过近五年的全线综合治理,首先,渭河全线防洪能力大幅提升,城防段达到百年一遇防洪标准,西安市城防段达到300年一遇防洪标准,农防段达到30至50年一遇防洪标准,在抗御洪水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经受了30年来最大洪水的考验,历次洪峰安全过境,确保了沿渭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其次,渭河下游南山支流按照干支分流、疏堵有致的思路,完成了103公里堤防退建加固工程,通过蓄滞洪区和支流口防倒灌工程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防洪工程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渭河下游南山支流十年九灾的现象;第三,坚持人水和谐的治渭理念,通过放缓堤坡、堤顶硬化、滩区绿化、水面景观建设,建成了一批堤河生态景观园区,极大改善了沿渭群众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成为百姓休闲、健身、娱乐的好去处;最后,渭河治理带动了明显的产业聚集效应,高新区、工业园区和生态经济区等一批高效农业和低碳环保产业、傍河小城镇开始沿河布局。8个沿渭重点小城镇建设已经启动,渭河综合整治工程对沿渭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产生了积极影响,必将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及关天经济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成为横贯关中的一条生态、经济长廊。
柔性治水:变渭河水患为水利
为巩固提升渭河治理成效,充分发挥渭河治理效益,“十三五”期间,陕西省政府决定沿渭河两岸堤防外侧划定一定范围设立渭河生态区,按照“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在总结前一轮治理成效的基础上,精心谋划实施新一轮渭河治理工作。
2016年下半年,《陕西省渭河生态区建设总体规划》正式出台,标志着渭河综合治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根据规划,渭河生态区西起陕甘省界,东至潼关渭河入黄口,沿渭河主河道长512公里,横向边界依渭河两岸堤防向外侧按城市核心区200米、城区段1000米、农村段1500米控制,规划总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
渭河生态区建设将以“一河、两堤、两带、六区”的总体布局,统筹兼顾左右岸、上下游关系,以启动渭河河长制为契机,大力实施滩面整治、河道疏浚、水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及湿地建设、水量保障、水生物保护、河湖连通、综合开发利用、建设管护等工程项目,推进沿河地区在特色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形成流域协调联动发展新格局。
今年年初,陕西省出台了《陕西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成为全国第三个出台省级方案的省份。到6月底,全省基本建立起省、市、县、乡四级河长工作体系,重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5月23日,省委书记、省总河长、渭河省级河长娄勤俭主持召开渭河河长会议。他强调,要全面落实河长制,坚持系统思维,强化柔性治水,努力把渭河打造成安澜河、生态河、景观河、文化河和致富河。
娄勤俭强调,今后一个时期,治渭工作要在目标上突出综合效益,统筹兼顾防洪、生态、景观等功能,让渭河更好造福群众。要在方法上坚持系统治理,打造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加强关中水系构建,强化丰枯互济,确保渭河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要在理念上体现柔性治水,加快由单一防水向防用结合、由工程治理向注重生态修复、由行业专项管理向法治协同治理转变,努力把渭河建设得更加美好。
陕西省渭河综合治理办公室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渭河生态区建设累计完成资金26.28亿元,累计完成滩面整修、植绿等综合治理90309亩,完成滩区水面景观及河滩自然修复整治34833亩。
“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治水、兴水、管水,让曾经的水患之地转变为利民惠民之地,古老的渭河再次焕发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