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正文

全球报道:“灰犀牛”进入中国经济语汇引发热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8-07  来源:玉东观察
核心提示:7月17日至27日,外媒结合中国经济形势、改革措施及部分企业的海外并购动向持续展开解读。17日,彭博社、CNN、财经专业网站Zerohe

 7月17日至27日,外媒结合中国经济形势、改革措施及部分企业的海外并购动向持续展开解读。17日,彭博社、CNN、财经专业网站Zerohedge等十余家外媒率先报道,相关新闻搜索量达到峰值;22、23日出现传播小高峰,《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分析文章转发量较大。此外,英国《电讯报》、日本AJW、澳大利亚财经报等媒体也有一定转引量。

外媒对中国应用“灰犀牛”概念反应灵敏

“灰犀牛”的概念由美国古根海姆学者奖获得者米歇尔·渥克提出,用来指代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

媒体和公众天然地对于新的语汇和现象产生解读欲望,对概念的使用是最能吸引关注的渠道;而完成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就好像习得了一种“国际通用语言”,这意味着进入相同的语境、达成某种共识的可能;新鲜概念拓展了公共领域的话语空间,也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和观察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成见也许会少一些,基于现实本身的探讨会多一些,可见应用概念足具建设性。

CNN 财经频道

中国宣布严格监管使用债务购买的股票和资产,这随即导致中国小盘股指数意外下滑,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当金融泡沫演变成金融灾难便为时已晚。

中国在公布第二季度GDP达6.9%后几小时,就发出了“灰犀牛”警告,说明政府正在制定一个谨慎的基调。

彭博社

财经网站Zerohedge

财经网站Zerohedge亦及时作出分析,称这次金融工作会议是在企业债务增长、房地产市场过热、低端制造等行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举行的,会上确定了未来几年金融改革的关键议程,亚洲金融危机爆发20周年之际,中国政府的“前瞻性谨慎”得到了国际经济专家的认可。

中国金融改革“防止灰犀牛踩踏”获肯定

7月19日至27日,部分外媒将“灰犀牛”作为中国大型跨国民营企业代名词,渲染其金融风险。

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在报道《“灰犀牛”大企业威胁中国经济》中,将“灰犀牛”的概念具象化为“中国大企业”,以安邦保险集团、复星国际、海航集团和大连万达集团为代表,称其共同特征是享有国有银行提供的廉价贷款、负债高、交易多、经济关系盘根错节。相关企业近期的变故和遭遇的业务阻力被集中展现,部分中国跨国民营企业形象受到打击。

从有效遏制金融风险的角度,外媒评论针对中国采取系列监管措施防范“灰犀牛”、强调金融稳定持肯定态度。

跨国公司依靠大量贷款为海外交易筹资,一旦交易不顺,中国银行业将面临风险。中国对日本教训是十分清楚的。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崛起,企业大肆收购美国房地产等诱人资产,导致银行业大面积亏损。

华尔街

日报

应对危机

成为发现、控制“灰犀牛”的人

在7月27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财办官员首次界定了中国需要警惕的“灰犀牛”究竟是什么,具体包括影子银行、房地产泡沫、国有企业高杠杆、地方债务、违法违规集资等问题,指出要摸清情况,区分轻重缓急和影响程度,突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加以解决——这一公开表态将“灰犀牛”中国定义的解释权握在手          中,廓清了出现的杂音,起到了“定音锤”的作用。

“灰犀牛”概念的提出者米歇尔·渥克认为,“灰犀牛”危机发生分为5个阶段:

1

否认事实

2

得过且过

3

诊断延误

4

恐慌

5

匆忙应对或自我崩溃

而应对“灰犀牛”危机的5个阶段分别是:

1

直面危机

2

承认危机

3

主动出击

4

成为发现“灰犀牛”的人

5

成为控制“灰犀牛”的人

她在接受采访时评价说,“中国完全知道这本书说的是什么,并且知道如何运用它”。

此番“灰犀牛”一词在中国走热,通过概念阐释做出了自我诊断,表达了直面风险、坚定改革的决心,也彰显了中国面向世界拿出中国方案的能力和信心。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