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正文

全球报道:艾滋病疫苗新闻乌龙,北京日报给多少媒体挖了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8-10  来源:玉东观察
核心提示:昨天,不少传统媒体、自媒体都相当振奋地转发了这样一条新闻:“重大突破!厉害到可以拿诺奖,100%预防艾滋的疫苗发明了!内容大

昨天,不少传统媒体、自媒体都相当振奋地转发了这样一条新闻:“重大突破!厉害到可以拿诺奖,100%预防艾滋的疫苗发明了!

内容大概是:“7月24日,强生公司在自己的官网公布了新一轮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疫苗试验的数据。令人振奋的是,这一次数据来源的试验对象,是人类。注射完试验疫苗后,志愿者耐受性良好,100%产生了对抗HIV的抗体!”

很多文章还从学术角度分析了艾滋病疫苗的来龙去脉,以及这次试验的重大意义。

记者站了解到,包括人民网、北京日报、财经网、澎湃新闻、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北京晚报、每日经济新闻等媒体,以及英国报姐、中国医药联盟等等多家自媒体,都纷纷转载了报道,并在标题和文章中对这个重大进展表达了激动的心情。

不过,就在昨晚,艾滋病疫苗被反转。22点10分,知名网站果壳网以长微博的形式提出质疑。

“简单讲,这并不是全球首次HIV疫苗人体试验,目前获得的也是较早期的结果。让志愿者产生免疫应答,并不代表这种疫苗就能预防艾滋病。距离真正可以广泛应用的艾滋病疫苗,我们的路还很远。”

今天早上,春雨医生也发表文章,直言艾滋病疫苗是国内媒体闹的乌龙。

文章主要提出了这样几点:首先,翻译有误,并不是100%的受试者全部产生抗体;第二,产生抗体和免疫反应,不等于抗体发挥作用中和抗原;第三,单次暴露于艾滋病病毒下感染风险减少94%?那是猴子,不是人;第四,1/2a期临床试验仅是研发开端,上市之路任重道远。第五,那些说以后可以放飞自我不戴套套的同学们,可以散了。

从专业角度看,信息源的翻译和解读都有偏差,艾滋病疫苗并非触手可及,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个大乌龙。

今天中午11点,澎湃新闻公号推文:《对不起,我们打脸了!关于艾滋病疫苗的误读,今天必须说清!》

澎湃说:我们连夜联系记者采访有关专家,查阅相关资料之后了解到,这是一次媒体的误导和公众的误读。在此,我们为不严谨,向广大澎湃读者,诚恳道歉。

这篇文章还透露,新闻是转自北京日报。

不光是澎湃,许多媒体的消息来源都显示来自北京日报,有的媒体还保留了作者署名:张田勘。

百度词条显示,张田勘,现为《百科知识》杂志副主编,曾任职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有可能,这是张田勘给北京日报供的一条编译专栏稿。不过能确认的是,编辑对于这样一个大卫星,并没有核查和质疑。

目前,关于北京日报刊登这篇稿件的原始痕迹已经很难找到。不过,因为一家主流媒体的刊发,而造成了一连串媒体的转载,给同行挖了一个尴尬的大坑,给公众造成了大面积的误解,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来源  记者站:张江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