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站9月12日文章,原题:中国人眼里的中国崛起 看起来,媒体没有一个星期不报道中国的崛起。这些报道老是着眼于外界对中国威胁的感受,与此交织的还有对中国国民认同现状的种种成见。比如最近有关南海和中印边界争端的报道。那么这类民族主义问题在何种程度上反映中国的民意?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它触及围绕中国崛起性质的辩论的核心。
如果中国民众支持政府的立场,那么其立场会更强,我们从政府听到的就是民众所想的。如果政府在这些事务上的政策与其民众分离,那么中国可能没有像媒体(和一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具有威胁性。学界对中国崛起的关注可谓不少,但中国民众的声音常被忽视,或被归入官方的声音。为解决这个缺失——以及更深入理解中国对现在和将来争端可能采取的立场——我们对北京高校3000多名学生进行了一系列调查。
通常,媒体报道集中于每当中国遭遇对外关系困难时爆发的极端民族主义抗议。这些抗议被解读是向外界传递的信号,借此暗示外国,形势十分危急,中央政府压不住公众的愤怒。比如2005年或2012年的反日抗议。但我们发现,受访者中只有不到5%持有此类极端的民族主义观点。相比之下,持爱国或民族主义信念的占到将近80%。这表明公众抗议所表现出的敌意不代表多数民众。
有意思的是,中国民众对涉及本国成就的自豪感的民族主义。在诸如历史、文化、体育成就、国际影响力或军力等方面,受访者全都对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十分自豪。但在涉及社会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公正或政治制度的自豪感方面,大学生们的看法就含糊得多。
调查最重要的发现或许是,中国民众在很大程度上认为周边地区不友好。在调查中,中国的周边邻国无一得到受访者的正面看法。由于中国长期以来视亚洲为其最重要的对外往来地区,这个发现显示中国这样做是迫不得已——是为了减轻威胁而非与朋友合作。但这些看法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民众更有可能不太那么敌意地看世界。此外,我们最近的调查显示,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在减弱,而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群体扩大了。新数据还显示,受访者的外交政策立场转向更加防御性——而非进攻。这意味着民众会更加支持政府在国际争端采取合作性政策,而不是基于威胁或暴力的政策。总之,中国是个复杂的国家,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对世界秩序的看法仍在发展变化。(作者尼古拉斯·托马斯,向阳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