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省进城农民工131.6万人,随迁家属人员约为47.8万人,总规模约为179.4万人。这么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他们的就业、生活,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现状、变化,以及进城后在各个层面市民化的程度都怎么样?请看本报记者随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一同走进我省农民工家庭——
为反映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国家统计局自2015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动态监测调查。近日,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的《吉林省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监测报告》出炉,报告显示,经过调查及相关数据推算,2016年我省进城农民工131.6万人,随迁家属人员约为47.8万人,总规模约为179.4万人。这么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他们的就业、生活,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现状、变化,以及进城后在各个层面市民化的程度都怎么样?
“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就其一些主要问题,本报记者与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工作人员一同深入解读这个报告,走进我省农民工家庭的城市生活。
就业问题
超半数进城农民工的月收入水平在4000元以下,90%以上进城农民工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天,接受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的比重偏低
调查显示,我省90%以上进城农民工每周工作时间为6.3天,平均每天工作时间为9.5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59.9小时,进城农民工普遍存在工作时间长现象。此外,自主就业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天数为6.6天,平均每天工作时间为10.4小时,工作强度明显高于工资性就业的进城农民工。
据记者了解,农民工工作时间长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进城农民工从事第三产业的占63.2%,自主就业的农民工从事第三产业的更高达85.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2.3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中劳动时间较长的餐饮、居民服务等行业从业比例高,因此造成我省农民工工作时间普遍较长。二是受季节影响大,冬季漫长寒冷,很多户外工作在冬天无法进行,因此以建筑业为主的户外行业,春、夏、秋三季工作时间与强度较大,主要集中5月—10月。
2016年已就业的进城农民工平均每月现金收入约为3308元,和上年相比基本持平。工资性就业的进城农民工月均现金收入3226元,其中55.7%的农民工收入分布主要集中在2000—4000元,17.6%的农民工收入在2000元以下,4000元以上占26.7%。
接受调查的进城农民工整体文化素质不高,76.2%的进城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处于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其中,初中文化程度人数最多,占51.0%。高素质农民工占比为8.5%。在此情况下,进城农民工曾接受过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的比例仅为20%。从就业服务类型看,4.6%接受过职业介绍,5.4%接受过职业指导,6.4%接受过就业训练,3.6%接受过社区就业岗位开发服务。另外,2.1%的自主就业农民工接受过政府提供的创业服务。
医疗健康问题
进城农民工身体健康状况下降,近五成农民工不了解医疗费报销等事宜
我省进城农民工身体健康状况同比呈下降趋势。数据显示,农民工自我感觉身体状况非常健康的占87.2%,同比减少5.0个百分点;体质较弱的占9.3%,同比增加3.6个百分点;身有残疾、患有慢性病和患有大病的分别占0.3%、2.7%和0.5%。
进城农民工由于一般多从事偏体力、高风险或简单机械性的工作,患职业病和受工伤的风险高于普通城镇就业人员。在接受调查的进城农民工中,患有职业病的农民工占2.4%,工作中受过工伤的农民工占3.1%,处于比较健康状态的农民工占87.2%。
进城农民工中接受过医疗健康服务的比例较低。在进城农民工中,接受过城市医疗健康服务的占5.3%。从医疗健康服务的类型看,1.7%接受过健康教育服务,1.6%接受过妇幼保健服务,0.9%接受过传染病防治服务,1.4%接受过医疗救助服务;从提供医疗健康服务的机构看,36.2%接受过社区医院提供的服务,8.5%接受过居委会提供的服务,27.6%接受过工作单位提供的服务,27.7%接受过卫生部门提供的服务;从患病后的处置情况看,18.9%的农民工不去诊治,35.1%自己到药店买药,8.1%去私人诊所治疗,13.5%去社区医院诊治,24.3%去综合或专科医院诊治。
记者从报告中发现,在过去一年进城农民工实际看病治疗过程中,报销过医疗费用的人数比例只占7.4%,竟有近五成农民工不了解医疗费报销等事宜。认为报销不方便的占18.9%。没来得及报销的占1.4%,由于报销不方便而没有报销过医疗费的人只有2.6%,其余进城农民工有16.7%属于自费项目无法报销,5.0%没有参加医疗保险,66.9%没有看过病。
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状?是否已有解决的政策?据记者和调查队的工作人员一起调查走访了解,我国医疗保险实行属地化管理原则,医疗保险从费用筹集到报销都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挂钩、与基金结余水平相挂钩。这样,就出现了各统筹地区政策不统一、医疗待遇标准不一致,从而成为阻碍医疗保险联动的最大障碍。另一方面,医疗保险结算本身就十分复杂,各地医疗保险的起付线、自付比例、封顶线和大额封顶线等政策不一,导致异地就医报销操作难度较大。大量参加原“新农合”的农民工,无法在城市享受医保看病报销。尽管医保并轨政策已出,但目前各地还在落实中。
子女教育问题
进城农民工子女随迁的户数占80%以上,66.0%的农民工家长反映子女上学存在困难
调查抽选的进城农民工家庭户中,15周岁以下随迁儿童占60.0%,约28.7万人;16周岁及以上在校学生占13.0%,约6.2万人。
那么,“都去工作了,孩儿谁送”?
家住通化市蓝爵国际小区的进城农民工王雷夫妇由于工作时间长、孩子年龄小,学校上课时间与本身工作时间有冲突,在孩子上学接送时遇到了难题。
在随迁子女在城市上学是否存在困难的调查中,66.0%的农民工家长反映存在困难,34.0%的农民工家长表示没困难。对随迁子女上学存在什么突出困难,农民工家长感受不一。认同度最高的是上学费用高和本地升学难,认同率分别为53.2%和25.3%。其他反映相对集中的问题,按认同率高低排序分别是:所上学校师资条件不好,认同率为11.8%;孩子没人照顾,认同率为11.8%;学校距离远交通不便,认同率为10.2%;本地不允许参加高考,认同率为6.5%。
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主要问题就是学费高、升学难。调查显示,在0—15岁学龄段随迁子女中,男女性别比为1:0.87,2岁及以下幼儿占14.5%,3—5岁儿童占17.8%,6—15岁青少年占67.8%。从在校(园)率看,3—5岁随迁儿童入园率(含学前班)为92.9%,义务教育年龄段随迁儿童的在校率为99.5%。从就读的学校类型看,小学年龄段随迁儿童91.1%在公办学校就读,4.9%在有政府资助的民办学校就读;初中年龄段随迁儿童91.7%在公办学校就读,6.2%在有政府资助的民办学校就读。3-5岁的随迁幼儿9.1%上的是公办幼儿园。
在四平市地直社区租房子的罗海喜一家就是个典型例子。罗海喜有两个孩子在市里上学,分别就读于初中和小学,每月都要承担高额的补课费用和学习资料费。妻子王坤静既要照顾两个孩子还要抽空返回农村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土地,根本无法另找工作。再加上近年来玉米价格走低,土地收入不理想,罗海喜去附近工地打零工,取得断断续续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家用,“家里供孩子上学的压力真是越来越大了”。
城市上学除了昂贵的学费外,日常生活费、补课费,都是不小的开支,进城农民工收入不稳定,承担这些费用有压力;城市上学竞争压力大,随着农村子女进城就学越来越多,城市学生竞争越来越激烈,特别是师资条件好的学校,这种高压的竞争下,升学难度随之加大。随迁子女入城就学往往需要有人陪读,这导致家庭劳动力无法正常外出务工,只能从事短时间的小时工或者干脆不工作,无形中对家庭经济造成压力;同时,我省中小学入学采用学区制,即在学校周围划定的范围内有住房才可以入学,同时要提供房产证、户口本、供热及水电票据,如果是外来人口,要提供租房合同、无房证明、供热及水电票据等,好的学校因为学位资源有限,一般也很难安排。私立学校费用极高,农民工子女上不起,加之农民工资源有限,了解相关信息的渠道有限,对政策把握不清,子女入学比较麻烦,难度较高。(孟歆迪 曲菠 茅恒昌 范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