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啪、啪啪、啪啪……”
每一天清晨,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的民间土陶匠母先才,都坐在家里的拉胚机前,悉心地拍打着手中的泥巴。
美丽的陶艺品,来自山间粗粝黄泥。从枯燥的拍打开始,一块块泥巴在母先才手中反复变幻,直到柔软、光滑。
“要把气泡拍出来,拉胚时才能柔韧、均匀。”母先才心情大好。5年前,花茂村到枫香镇的通村油路修通,大批陶器随货车顺利运到山外;1年前,陶器上了互联网电商平台,销至更远的市场。
祖先流传下的功夫很难学,必须肯吃苦钻研,才能把有140多年历史的制陶手艺传承得淋漓尽致。但在交通闭塞的年代,制陶难,运陶更难。肩挑背驮,挑夫小心翼翼跋涉4公里长的狭窄泥路,才将陶器运至省道,然后装车运往其他地方。
“通村公路修好之前,三分之二的时间制陶,三分之一的时间运送陶器,产量少,运量更少。”母先才说。
2012年,山村路通了,汽车直接开到家门口,艰难运陶史画上句号。
从天明到夜幕降临,他看着窑火翻腾,感觉火中涅槃而生的土陶,就像门外那条脱胎换骨的道路:“以前肩挑一次只能挑几十块钱的货,现在一车能装1万多元的产品,大变样啊!”
满满的幸福,沿着一条路延伸。花茂的陶器,愈发泛着历史的釉光。母先才原来只做些农用土陶,在乡镇周边卖。路通后,土货渐渐受到城里人喜爱,远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大大小小的订单应接不暇,每年收入20万元左右。(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