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内蒙古 » 正文

全球报道:为建设创新型内蒙古提供有力支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0-15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内蒙古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方面取得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内蒙古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方面取得的每一项重大突破,都与创新驱动发展密不可分。

2013年6月,中国电信呼和浩特云计算基地正式开通。2015年1月8日,自治区首趟动车组正式投入运营,内蒙古迈入“动车”时代。2016年11月7日,作为我国目前唯一获批建设的大数据基础设施统筹发展类综合试验区,内蒙古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正式启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内蒙古科技进步也不断突飞猛进。

北方股份国家重点新产品NTE260电动轮矿用车市场扩展到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一流科技水平的“代名词”。

内蒙古在现代煤化工方面转化应用的一大批重要自主创新成果,使内蒙古成为世界煤液化制油的产业化前驱和领跑者。

包头稀土研究院在全球率先研制的117升制冷装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直面科技创新方面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施发展动力的根本转换,积极培育形成具有旺盛活力和持续竞争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建设创新型内蒙古提供了有力支撑,奏响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最强音。

截至2016年,自治区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经费达到147.5亿元,较2011年增长了73%。全区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1万件大关,达到10672件,是2011年的2.78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49件,比2011年增长3倍多。全区技术合同交易总额达到144.19亿元,是2011年的近两倍。2016年,自治区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1年的35%增加到45%。

深化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5年来,自治区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全局谋划,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内蒙古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规划(2013—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把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向纵深推进。

2016年,自治区召开科技创新大会,提出了建成创新型内蒙古的奋斗目标和打造科技创新强区的战略构想。

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相继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内蒙古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开展科技创新的目标和努力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不断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动项目、人才、平台、技术、金融等创新资源要素向企业聚集。自治区财政科技投入中87.6%的经费投向企业。

自治区设立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600万元,通过与区内金融机构合作开展质押融资风险补偿项目试点工作,累计融资规模达到30.74亿元,并对获得2016、2017年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内蒙古赛区比赛的部分优秀创业项目,进行金融资本支持。

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经费主要投向企业,科技创新平台主要建在企业,高层次人才主要引向企业,全社会研发投入主要由企业完成,科技奖励主要由企业获得,内蒙古已经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协同推进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2016年4月6日,内蒙古赛科星繁育生物技术研究院委托搭载的内蒙古5种优势家畜体细胞样本搭乘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10号升入太空,开启了世界首例家畜航天生物育种实验。

在自治区,集产学研用为一体,以企业为主体,类似于内蒙古赛科星繁育生物技术研究院的新型研发机构已经发展到47家,覆盖稀土、现代农畜产品加工、新型化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清洁能源、生态治理、中蒙医药等特色优势领域。为推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和示范发挥了重要作用。

赤峰有色金属工业技术研究院承担并成功实施“有色金属产业关键技术开发”科技重大专项,先后攻克“粗铜连续吹炼”“湿法炼锌高浸渣资源化综合回收银金锌”等一批制约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关。

内蒙古伊利集团建设的内蒙古乳业技术研究院在荷兰成立“欧洲研发中心”,将研发环节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已先后推出4款创新产品。

全区22个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开展协同创新、积聚创新资源要素、解决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引领产业发展、助力农牧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一大批科技成果得到转化和推广应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

5年来,内蒙古依托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在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煤化工、绿色农牧业、生物工程、荒漠化防治、航天和军工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有力促进了地区科技实力和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

2016年和2017年,自治区先后两次召开全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现场会。2017年,全区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现场会在乌兰察布市召开,推动了创新成果进一步转化。

5年来,自治区立足产业技术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大力实施实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工程,支持先进适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推动重点产业技术升级和转型发展。

2014年6月19日上午8时57分,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世界首台首套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首次生产出大飞机发动机耐用高温钛合金棒材及真空熔炼结晶器用大口径厚壁无缝紫铜管,P92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已经成功为我国超临界百万千瓦火电机组配套,填补了国内空白,每年新增产值2.6亿元。

2015年3月27日,全球首条工业规模高温气冷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在包头投产,产品成功用于第四代核电站示范工程。

内蒙古一机集团开发的新型反恐防爆车填补了国内空白;包钢集团研发生产的Q345qD桥梁钢成功为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配套。

内蒙古培育出了“内字系列”玉米新品种,发布实施了29项地方标准,实现了百亩高产示范方每亩最高产量1241.4公斤的目标。

自治区率先在国内完成了乳酸菌的基因全序列测定工作,成功研究出新的奶牛性控精液生产技术工艺,诞生了世界首例转乳糖分解酶基因奶牛。

依靠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全区各地的自觉行动。

包头市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取得了大容量磁制冷技术、大功率自动变速箱等一批关键应用技术的突破。近年来包头市实施的100多个重点科技项目,70%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

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依托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和套在牛脖子上的特制项圈,让80平方公里区域内的1988头牛实现了卫星放牧,牧民只需要通过手机或电脑,就可以知道远在六七十公里外牛的去向。

在兴安盟,秸秆转化技术的利用,把秸秆变成了农民手中的香饽饽,让秸秆产业成为兴安盟绿色经济增长点。兴安盟科技局局长王永生说:“兴安盟秸秆年产量1500万吨,可利用1000万吨,按2吨秸秆颗粒抵顶1吨煤计算,相当于建设了一个年产500万吨煤的煤矿。”

在通辽市,由内蒙古民族大学主持、以奥·乌力吉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十二五”国家科技项目支撑计划“蒙药产业化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技术报告和财务报告顺利通过科技部专家验收。

2016年,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933.21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57%,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4.26%。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11%,在西部十二省区中独占鳌头。

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创新平台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

2015年,自治区依托包钢稀土研究院建设的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实验室、依托内蒙古一机集团建设的特种车辆及其传动系统智能制造实验室晋升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结束了内蒙古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历史。

5年来,自治区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支持等方式,不断优化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领域布局,推动高新区、产业化基地等创新载体提档升级,有效实现了科技创新资源的积聚。

截至2016年,自治区共有3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研发中心总数分别达到138家、159家、278家。

中科院包头稀土材料研究中心,北大包头创新研究院、浙大包头工业技术研究院、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先后组织实施科研项目40余项,组织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20多项。

2017年2月,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国家级高新区,内蒙古的国家级高新区的数量增加到3家,为打造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1年成立以来,已经累计引进项目249项,引进资金450多亿元,累计注册企业300多户。

5年来,自治区新增国家农业园区5家,总数达到7家;新增国家级特色产业化基地3家,总数达到9家;新增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5家,总数达到7家;建设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总数达到10家。目前,全区共建设自治区高新区9个、高新技术特色工业产业化基地43个、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个。

前不久,包头稀土高新区成为自治区首个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高新区建成的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试点、7家自治区众创空间试点,为科技人员、大学生投身科技型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自治区科技厅副巡视员云涛介绍,截至目前,全区众创空间总面积超过68万平方米,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了1.6万多个免费办公席位,累计服务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8200多个。众创空间常驻企业和团队拥有的有效知识产权数量达948个,吸纳就业人员3.3万人。

自治区在农、林、牧、渔等多个领域大力开展“星创天地”试点认定工作,截至目前,共认定“星创天地”试点96家、培育46家,有21家“星创天地”已经通过科技部备案,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体系。

2016年,全区“星创天地”引进新品种1133个,推广新技术493项,带动就业7382人,总收入25.1亿元,带动农牧民总增收入21亿元左右。

自治区“星创天地”内蒙古鑫野助农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依靠现代科技开发出渔业养殖和可追溯软件,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养殖的鱼贴上了二维码标签,帮助养殖户把当地生产的优质鱼卖到了北京。

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为建设创新型内蒙古提供有力支撑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5年来,自治区大力实施项目、人才、平台三位一体建设工程,从项目安排、资金投入、平台建设、成果收益分享以及各类政策方面进行统筹,将人才的引进、使用和培养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实施“百名高层次创新科技人才计划”,累计培养、支持创新团队191个,引进培养“草原英才”730人。

包头稀土高新区每年安排3000万元创新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对高端人才在成果转化、创办企业等方面给予支持,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325名,创办企业324家,实现产业化企业50家。

内蒙古一机集团建立了科技人员发展通道和激励政策,对高端人才在落户、住房等方面给予一系列优惠措施。同时积极引进和利用国内外尖端人才,引进的乌克兰专家成功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5年来,内蒙古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21项,获得经费6.04亿元,是自治区投入经费的5.1倍;其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项、优秀青年基金项目2项、重点国际(地区)合作项目1项。

5年来,自治区不断深化与中科院、工程院、清华大学等大院大所的合作,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重大工程战略咨询等活动,共同培育建设了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呼伦贝尔生态草牧业示范区和阿拉善沙生植物资源研发中心等联合创新载体。

5年来,全区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102家,协议引进院士116名,入院院士专家团队770余人,联合开展攻关项目180余项。

鄂尔多斯荣泰光电公司通过建立在企业的院士工作站,利用光伏发电为牧民提供蒙古包内日常家电用电和小型机电井抽水用电,有效解决了僻远不通电地区农牧民生产生活用电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进入全国创新型省区行列,建成具有内蒙古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到2030年,创新能力达到全国创新型省区平均水平以上。发展驱动力得到根本转换,各项创新指标进入全国中等靠前位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区域竞争力大幅提升,为经济转型升级和建成共同富裕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到2050年,建成全国科技创新强区。创新驱动力进一步增强,成为国家重要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强力支撑内蒙古现代化建设。

为实现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和全区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持续推进实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工程、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工程,统筹科技创新人才平台载体建设工程、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服务业、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科技合作开放共享、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强区建设,正在满怀信心地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断谱写“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壮丽篇章。(记者 苏永生)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