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平竖直,一笔一画,十九大代表、中铁一局五公司精密测绘公司高级技师白芝勇在笔记本上手写了4页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心得。
“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总书记报告中的这段内容,赢得现场热烈的掌声,也直抵白芝勇的心坎,“我一定争做有知识、精技能、会创新的先进模范。”
这次白芝勇是坐着高铁从宝鸡赴京开会的,沿途经过西宝高铁、郑西高铁、京石高铁。
“我的工作,就是要让高铁不管多快都走得稳当。每次经过自己测量的那一段,我都感觉特别平稳,也特别自豪。”白芝勇感慨,“作为一名建筑行业的一线工人,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变革、大跨越的时代,亲身经历了中国铁路、中国高铁从无到有,成为‘国家名片’的辉煌历程,我感到非常幸运。”
2007年,29岁的白芝勇被评为高级技师,这是技术工人的最高技术等级,也意味着他的职业生涯遭遇天花板,没了上升空间。过去5年,白芝勇觉得,国家给技术工人提供了越来越宽松的成长环境。它的鲜明体现,就是2013年成立的白芝勇技能大师工作室。
与白芝勇一样,中核四○四有限公司首席高级技师王多明也感受到满满的“获得感”。
1985年,只有高中文化的王多明被分配到四○四第一分公司,当了一名焊工。30多年里,他从操作工一步步成长为中核四○四有限公司首席高级技师、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获得中华技能大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受惠于中核集团建设管理、技术、技能3支队伍的举措,王多明今年被评为中核集团首席技师,享受所在单位中层正职待遇,这在整个央企中都属于力度较大的激励措施。“企业搭建了很多学习技能平台,也让我们实现了学有所用,能为全党全国实现中国梦尽自己的力量。”王多明说。
一架飞机由上百万颗铆钉装配而成,其中一部分装配工作只能由手工完成。来自航空工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薛莹,就从事手工铆接装配工作。
19岁进入企业,至今已当了25年工人,薛莹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装配制造。
“在别人看来,25年从事同一样工作很枯燥。”但薛莹认为,其实看似简单的事,“用心”和“不用心”做,结果完全不同。如果不坚持精益求精,就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甚至影响“中国制造”的形象。“在制造业进入到智能化的今天,工匠精神并不过时,工匠精神的核心本质是自发专心致志地做事。这是工匠的本真,与名利无关。”薛莹说。
如今,这些富有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有了更大的梦想。
“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将高铁修到更多的国家去,让各国人民在感受‘中国速度’的同时,感受中国工匠带来的‘中国技能’。”白芝勇说。
薛莹也有一个大梦想,希望用中国工匠的双手做好更多的优质产品,让世界享受“中国制造”。(记者 陈 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