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速小、静风频率高、大气层结稳定、逆温频率高、湿度大等是成都独特的气象条件,而这些也是发生严重空气污染的潜在先天因素。
在以往谈论我市大气治理的采访中,几乎所有专家都会谈到这个问题——“先天不足”使得成都大气污染防治所面临巨大挑战。那么这样的“先天不足”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就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专家。
地形条件
位于盆地地区
地形相对闭塞
“四川盆地的地形和气象条件在空气质量的保障方面不占优势,成霾的气象门槛相对较低。”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教授坦言,成都地区地处四川盆地,中部为成都平原,东西部为龙泉山脉和龙门山脉,这样的地形相对闭塞,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贺克斌说,首先四川的地貌特点是内陆盆地,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属沿海地带。相比较而言,成都地处四川盆地,山区、丘陵区和平原区气象背景差异大,这样的地形条件给成都污染治理带来的麻烦更大。
气象条件
风小雨少 逆温现象多
除地形条件外,风速小、静风频率高、逆温现象等不利气象条件是“先天不足”的另一表现。
贺克斌表示,第一是风速小,第二是大气混合层高度压低,在同样空间同样污染排放量的情况下,水平方向的搬运速度变慢,自然就把空间污染物的浓度积累高了;第三是空气湿度高的情况下,污染物还会产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次污染颗粒。此外,风向有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空气质量,带入输入性,也就是外来的污染物。
成都市气象台台长陈洪进一步解释说:“我市总体风速小,为全国两大静风区之一,大气扩散能力常处于‘较差’和‘差’的状态。因此,在污染物排放量相当的情况下,盆地地区表现出的污染现象就比别的地方更重。”
另外还有一个不利气象条件,便是成都经常出现逆温。
“一般情况下,在低层大气中,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这时候地面的暖空气上升、高空冷空气下沉,形成的对流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有时在某些层次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即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这种现象称为逆温,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逆温条件是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陈洪介绍道。
逆温层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种。盆地地形是其中之一,“冷空气进入盆地后,盆地周边气温上升得更快,相应地,盆地上空的空气气温也会上升,形成逆温。”暖平流也会促生逆温。“周边有温暖的气流过来,覆盖在盆地上空,也会形成逆温。”
同时,高压环流也会导致逆温。他继续解释道,高压系统中,空气会下沉。下沉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气温会比近地面的高,逆温形成。此外,地面逆辐射也会形成逆温。晚上地面向外辐射热量,近地面的空气随着地面温度下降而降温,远离地面的空气吸收热量后气温上升,形成逆温。
“国内其他城市,很少有地方像成都地区占齐了这四种要素的。”陈洪说,正是因为逆温现象比较明显,成都地区雾霾发生的可能性也自然要大得多了。
在先天条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人努力便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成效可圈可点——从更直观的PM10、PM2.5变化趋势来讲,2013年至2016年的空气质量指数中,空气质量为优良的天数,是逐年上涨的。PM2.5浓度、PM10浓度、重污染天数在近年来均持续下降。4年来,重污染天数从62天下降到13天,下降幅度接近80%。在今冬首个重污染天气阻击战中,在全市市民积极参与主动减排、各部门联动执行预案内容,以及冷空气的作用下,首场重污染天气阻击战也取得成效。
“尽管有‘先天不足’的难点在,但在‘治霾十条’和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等一系列科学治理路子的指导下,加之全市人民和企业的积极加入,我们一定能够打赢这场‘蓝天保卫战’,让成都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报记者 缪梦羽 市环保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