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报道:南京已回收8万块城砖 可维修约3公里明城墙

   2017-12-18 人民网2090
核心提示:去年11月,南京启动散落城砖“颗粒归仓”行动,对提供散落明城墙砖或有价值线索的市民给予现金奖励。截至目前,共收到市民提供的城砖线索近300条,有效信息94条,已回收城砖约8万块。这些城砖将用于明城墙的
原标题:南京回收8万块城砖 可维修约3公里明城墙

去年11月,南京启动散落城砖“颗粒归仓”行动,对提供散落明城墙砖或有价值线索的市民给予现金奖励。截至目前,共收到市民提供的城砖线索近300条,有效信息94条,已回收城砖约8万块。这些城砖将用于明城墙的修复,可维修约3公里的明城墙。

南京明城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城市城墙。城墙是南京的文化名片,每块城砖的背后,是一段历史的镌刻、一段岁月的记忆。此前由于种种原因,大量的明城砖流失民间,令人遗憾。如今,在文保部门创新保护方式后,在拼上一块块历史拼图的同时,也让更多市民加入文保队列。心手相传,延续历史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在提供线索和捐赠城砖的市民中,不仅有“熟面孔”的文保志愿者,更有很多“陌生人”。他们看中的不是奖励,而是参与到城墙保护中的仪式感。为身边的城市出力,留住历史的印记,这份“文化参与感”,足以让市民自豪。

创新保护方式,让民众有文化参与感。文物保护,可在许可的范围内,让普通民众参与其中,从而更好地读懂历史,读懂文物背后的文化记忆。

文物保护,以往总让人觉得很专业、很高深。其实,文物有了人气,才能有生气。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之所以被称为“网红”院长,就在于他积极推动文物“活起来”,让凝固的历史“发声”,在丰富观者体验的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故宫,了解历史。

在我国,仅不可移动文物就有76万处,而散落在各地、未登记在册却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更难以计数。文物保护不是“某些机构”的事,需要各方联手,从我做起。保护文物,有时只是举手之劳。市民参与其中,才能对文物有更多了解,对历史有更多敬畏,让历史更有温度。(董 晨)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相关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说点什么吧
更多>同类资讯
  • 1558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帮助中心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全息元宇宙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