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湖南 » 正文

全球报道:千年宝贝“黑石号”162件文物“回家”故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2-18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黑石号”沉船文物。不同窑口的代表文物。本版照片均为贺威摄12月9日,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文物专家对“黑石号”沉船出水陶瓷进行鉴定。  12月9日,湘江岸边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千年沉船“黑石号”上

“黑石号”沉船文物。

不同窑口的代表文物。 本版照片均为贺威 摄

12月9日,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文物专家对“黑石号”沉船出水陶瓷进行鉴定。

12月9日,湘江岸边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千年沉船“黑石号”上的162件文物接受专家的检阅。拟定一级文物15件(套)、二级文物81件、三级文物60件、一般文物6件,迷醉了专家,也惊艳了时空。这是迄今为止“黑石号”文物唯一一次批量“回家”,回家之路发生了什么?且听分享。

两位专家牵线,抓住最后一次机会,促成文物持有人来长沙

1998年德国收藏家蒂尔曼·沃特方从在印尼勿里洞岛海域发掘的沉船“黑石号”上打捞出67000件珍贵文物,有56500多件均产自长沙铜官窑。其中一件刻有唐代“宝历二年七月十六日”(826年)铭文的瓷碗,将时间推向了公元9世纪上半叶。

“黑石号”的发现,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最可靠证据,并将这一海上国际贸易航线的开通时间推到了唐朝。也正是因为它的发现,长沙铜官窑这座“世界瓷器工厂”开始被世人熟知。

“作为文物工作者,让文物回家是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感。文物落户新加坡之前,我们就做过工作,但失败了。”省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李建毛说。

让文物回家的努力从没有间断过。

“2016年正月初七,李建毛副馆长从新加坡东南亚陶瓷学会副主席林亦秋先生处得知蒂尔曼·沃特方有出让还剩下的少量黑石号瓷器的意愿。我们当时非常高兴,文物回归又燃起了希望。”全程参与文物回归的铜官窑遗址管理处文物管理科瞿伟说。

“黑石号”沉船打捞上岸的绝大部分文物,已于本世纪初落户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蒂尔曼·沃特方手上也仅有这最后的162件。让“黑石号”文物回家,这也许是最后一次机会了。

通过李建毛和林亦秋牵线,2016年7月28日,望城区和铜官窑遗址管理处有关负责人第一次与蒂尔曼·沃特方接触,洽谈回购事宜。

就在当天,在新西兰基督城海边的一间200平方米左右的平房里,“娘家人”第一次见到了千多年前远嫁海外的“女儿”。162件光亮如新的瓷器依次摆放在地板上,很平常却难掩娘家人的激动,在异国他乡与亲人久别重逢的感情油然而生。

对文物一一登记拍照造册后,望城方邀请蒂尔曼·沃特方9月底前往铜官窑遗址公园签订文物征集协议。9月26日,蒂尔曼·沃特方来到新加坡。晚上,望城方面突然接到林亦秋先生的电话,蒂尔曼·沃特方不来了。

这无疑是一盆突如其来的冷水。“还好我们没有浇懵,因为前期比较好的沟通,我们不断通过林先生给蒂尔曼·沃特方做工作,终于大家对文物要有好的归属的共识起了作用。”瞿伟说。

9月28日黄花机场,广州到长沙的航班降落,蒂尔曼·沃特方从舷梯走出,大家才总算舒了一口气。

谈判7天,签订文物征集协议, 162件文物坐飞机回家

接下来的谈判在艰难中推进。“先是语言沟通困难,另外很多事由他的法律顾问谈,决策信息不畅通。”瞿伟说。

好在谈判地点在文物家乡,工作人员邀请蒂尔曼·沃特方参观铜官窑遗址。漫步铜官,十里堤岸,外兴窑、贡兴窑、义兴窑等70多处古窑址如珍珠般散落,窑场、码头、空坪里,五颜六色的陶瓷产品俯拾皆是。谭家坡遗迹馆里,1.4米高的唐代龙窑展现出原汁原味的古代窑场风貌,窑工工作场景塑像结合3D影像播放,还原了从取泥、拉坯、上釉到烧造的生产过程。

铜官古街,正在建设中的长沙窑博物馆、铜官窑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以及长沙市、望城区从产业布局、资金投入、财税扶持、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铜官古镇建设和陶瓷产业复兴的强力支持,让十分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蒂尔曼·沃特方感到震撼。

“从中国到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的这一段一千二百年的往返行程,反映了一种共享文化,互相倾慕的高端工艺艺术及审美观,是不受时光的限制。我们一直都梦想和期盼,把这段历史遗迹,通过这沉船的发现,永久地保留起来。文化与友谊的传播是没有疆界的。”蒂尔曼·沃特方说。

7天内,铜官窑遗址管理处主任刘洪波与蒂尔曼·沃特方共同签订协议、达成共识。

10月28日,瞿伟和管理处的一名同事再次来到新西兰,正式接文物回家。从签订协议到再次踏上新西兰土地的一个月时间,望城方面通过与多方沟通,让银行开具了第一张公对私即期信用证,并完成了文物回国的手续,为文物回家铺平了道路。

在基督城,瞿伟和同事对照清单、照片一一核实文物,用航空专用铝箱,垫上棉花、泡沫、宣纸,做好了文物防震保护措施。因为是第二天的航班,当晚,文物就暂存在酒店大堂。他们躺在文物旁的沙发上,轮流守护直至文物运上飞机。

11月7日,162件文物正式起航。从基督城到广州飞行了9500多公里,再从广州转道长沙。11月10日,文物到达铜官窑遗址管理处,这一趟回家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器形以碗居多,阿拉伯元素为主,一件铜红釉堪称精品中的绝品

“黑石号”文物专家鉴定会上,沉船文物首次公开亮相,同时接受专业的“身份认证”。

鉴定现场,记者看到几张长桌上,陶瓷文物按不同窑口分类,一字排开。可以看出,此批文物中器形以碗居多,虽然历经千年风霜,但大部分陶瓷仍然表面光洁、图案清晰、色泽鲜明,当然也不乏一些稍显斑驳、暗沉的器物。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孙新民,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研究员吕成龙,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栗建安,河北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穆青,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湖南省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研究员李建毛等5位国内知名文物鉴定专家,在长桌旁缓缓移步、驻足,小心翼翼地拿起一件件“宝贝”进行观察、研究、甄别,并拍照存证。

“这批文物整体来说品相很好。”穆青有些激动,“我在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看过‘黑石号’沉船文物展示,相对来说,此次‘回归’的文物中大部分受海水腐蚀较少,保存较为完好,属于精品。”

穆青介绍,此批陶瓷中大部分具有非常典型的铜官窑特征,比如贴花、彩斑等多样性的装饰,以及铜官窑率先开创的釉下彩绘,而彩绘的纹饰相当丰富,有传统的人物、动物、花鸟、云气纹等,更多的是迎合异域市场审美的宝塔、莲蓬、阿拉伯文字等,正符合其唐代“外销第一窑”的美誉。

他拿起一只青釉褐斑模印贴花壶说:“比如这把执壶,首先其器形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执壶在唐代十分流行;其次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壶壁图案是椰枣树,椰枣又名波斯枣、番枣、伊拉克枣,主要生长在中东地区,这是铜官窑典型的外销型产品。”

在专家们眼中,现场最为珍贵的文物要数一只铜红釉碗。此碗碗口直径约15厘米,碗内绘有云气纹,纹饰呈现出深沉的褐红色,外行看来或许朴实无华,但懂陶瓷的人都明白,这是一件出现几率只有万分之几的稀有之物。

所谓铜红釉,即以含铜物质为着色剂,经还原焰烧成的红色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呈色不仅与铜的含量和釉的成分有关,而且对窑内温度变化以及窑外天气、季节影响十分敏感,配方和烧制条件的微小变化均可能导致色调的不正常,因此产量极低,可以说是“可遇不可求”。而铜官窑的铜红釉,目前在陶瓷研究中被认为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红釉。

科研、捆绑申遗,“黑石号”的价值远超文物本身

通过对这批“黑石号”文物的年代、品相、工艺等方面进行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批陶瓷文物来源可靠,涵盖了晚唐湖南长沙窑、浙江越窑、河北邢窑、河南巩县窑、广东窑等产品,品种有青瓷、白瓷、白釉绿彩瓷、釉下彩绘瓷、模印贴花瓷等,品相绝大部分完好,其中不乏精品,对于研究我国唐代多窑口特别是长沙窑瓷器的外销具有重要价值。

“‘黑石号’沉船文物,之前可能零星有一些流传回国,但正式大批量的‘回归’尚属首次。”李建毛认为,这批文物为学术及产业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标本、确切的第一手资料,业内可以此为依据,对我国各窑口做更深入的研讨、更准确的评估,铜官亦可借此契机,整合资源,建立古代外销瓷器研究基地。

“这次‘回归’意义非常重大。”吕成龙表示,“黑石号”的这批文物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进一步证明了铜官陶瓷对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产生过重要影响,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是研究我国古代陶瓷艺术、湖湘文化、对外交流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说,“黑石号”不仅是一艘沉船,更是一段国与国之间经济、文化、艺术交流的历史,体现了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如今我们要传承这一精神,在复兴陶瓷文化上顺应全球化趋势,加强对外交流,加快产业创新与发展,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产品更多地走向世界,这也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一环。

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负责人介绍,征集回的这批文物将集中落户在长沙铜官窑博物馆,该馆预计于明年年初正式对外开放,届时还将通过1∶1比例还原“黑石号”沉船,再现唐朝对外贸易开放与共赢的盛景。同时,将与其他博物馆开展联合展览,让“黑石号”文物与铜官窑陶瓷文化走近更多普通市民。

据了解,当地正着手与泉州、湛江、广州等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联合,将铜官窑遗址与“海上丝绸之路”捆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可以预见,“黑石号”这艘千年沉船,将给铜官、长沙以及湖南,带来更多可能。(记者 贺威 谢璐)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