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12月17日文章,原题:中国盲人期待“导盲犬年” 在中国,钢琴调音师陈燕并非酒店的理想座上宾。陈是盲人,她想要与她的注册导盲犬珍妮一起入住,但酒店通常都表示任何狗都不得入内。从法律上说,自从中国在2008年修订《残疾人保障法》以来,公共场合就应该允许注册的导盲犬入内。但几乎每一位接受采访的中国盲人都表示他们曾因其导盲犬遭受形形色色的歧视,包括被医院以“卫生问题”为由拒之门外。
在中国各地,“导盲犬不受公共场合待见的现象并不鲜见”,中国导盲犬大连培训基地工作人员梁佳(音)说。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盲人面临的状况尤其严峻。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国约有500万盲人,总人数位居世界第一。但梁表示,中国仅有不到200只导盲犬,而梁所在的大连培训基地每年仅有约20只导盲犬“毕业”。培训师们表示,中国复杂的路况和导盲犬的高昂训练费用——每条约需要3万美元——导致其数量极少。然而,对为数不多拥有导盲犬的幸运者而言,拥有这种伙伴也使其面临新歧视:出门不能乘坐地铁或找不到入住酒店等。
这些障碍使一些视障人士不再出远门。40年前失明的大连退休工人王健君(音)梦想到外地旅游,但他不敢这么做。“如果酒店不允许贝贝入住怎么办?”她在提起她的金毛导盲犬时说,“按说导盲犬是为了帮助像我这样的盲人走向社会过上更好生活,但我有时反倒觉得它们已成为累赘。”一些人士认为,除相关法律规定语焉不详导致不同解读外,该问题还与公众意识淡薄有关。“一些中国人从未听说过导盲犬,遑论理解其对盲人的重要性”,梁说。
即便如此,长期与其导盲犬Lucky一起提高公众意识的中国首枚残奥会金牌获得者平亚丽表示,中国社会对服务犬的接受度正与日俱增。“10年前我必须与我碰到的所有人解释才能让Lucky进入公共场所,但如今我每天只为此争论五六次”,她说。陈燕认同该结论。就在她和珍妮遭到某酒店拒绝的同一周,她们受到另一家酒店的热情欢迎,这一刻让她对中国公众改变对导盲犬的态度重燃希望。“如果有人对珍妮说‘不’,我并不认为他们不友善,只是缺乏了解而已”,陈说,“在20年内,我们就将看到导盲犬在全国各地自由行走。”(作者可可·刘,丁雨晴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