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能工巧匠齐聚一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近年来,京津冀三地以创新创造为主题,深入开展跨区域、全行业、多领域的劳动和技能竞赛、经验交流活动,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广大职工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建功立业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目前,三省市职工群众已完成技术革新62.23万项,发明创造12.04万项,总结推广操作法13.94万项,其中创建劳模、工匠等创新工作室8271个,各地工作室已经成为三地职工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巨大推动力。
北京:创意带来经济生态双重价值
近日,京津冀三省市创新工作室将最新的创新成果进行展示,工匠们进行交流切磋。来自北京的刘魁刚负责房山线北延的地铁施工,在施工过程中,他发现一旦遇到地下水就会出现大量浪费。
来自北京的刘魁刚用创意带来生态经济的双重价值
“华北平原是极其缺水的,一年人均拥有水量仅有373吨,仅仅相当于国际水平的十分之一,而我们现在进行的地铁施工400米的区间内,两年工期要浪费5910万吨,相当于25个颐和园昆明湖的水量,也相当于两个月南水北调进京的水量。”刘魁刚说,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工作室开始研究如何通过回灌让这些水重新回到地下,通过多次实验研究我们建立了这套回灌系统,通过施工区域的降水区排水经由沉淀池进行沉淀,由输水管道流入回灌池,重现回到地下。这一创新在全国尚属首例,既避免了地下水的浪费又保持了地下水位的平衡,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
河北:深化产学研 创新成果带进课堂
来自河北省的齐名是华药集团金坦公司的首席工人技师,他凭借用于创新的精神和精湛的技艺,逐渐从一名低压电工成长为电气仪表自动化领域的专家。他抱定“可以没文凭,不能没水平”的人生信条,一次次攻克难题,带领团队打破垄断,实现了进口设备国产化改造。从1991年毕业至今,研发出5项专利、167项技术创新成果,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5500多万元。
河北省的齐名响应产学研结合号召,将最新的发明带进课堂
“以前,金坛公司的大部分设备都是进口的,一旦出了故障维修成本动辄几十万、上百万,而且维修期间停工,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我们一次次学习研究,终于攻克进口设备的核心技术。”齐名说,为了响应“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号召,现在我们将创新成果带到学校、带到课堂,为在校学生带来创新氛围。
天津:文化融入创意 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来自天津的李家琦是海鸥表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钟表制作大师,他的创新工作室设计的镂空腕表是企业的核心力量,拥有授权专利108项,以“解放桥”元素为主题的腕表获得了2017年天津市旅游产品大赛一等奖。
来自天津的李家琦希望将中国文化宣传出去
“对于我来说,工作和生活是融在一起的,我的很多创意都是在8小时以外构思的,然后在8小时以内实施,手表的设计制作可以说是分毫必较,想要打磨出一个好作品,最难的是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自己的一颗初心。”李家琦说,文化和艺术是息息相关的,刚刚设计的一款手表前面是扇面的局部镂空,背面是通过浮雕形式展示长城、颐和园。未来,我更想做的是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产品的创意设计,让海鸥的品牌走向国际,也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三地能工巧匠交流经验
同行创新经验借鉴 节约资源成本
在创新工作室交流中,来自三地的电力公司均带来了创新成果,北京的肖永立创新工作室带来了“高频保护远方对试系统”,河北省的朱劲雷创新工作室带来了“掌上查窃仪”,天津的张黎明创新工作室带来了“高压带电作业机器人”,互相交流,互相借鉴,将为企业带来更多效益。
“北京带来的这个创新成果,可以应用在很多方面,实现远程遥控,可以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节省人力成本。”张黎明说。
“张黎明的高压带电作业机器人如果能够投入使用,真的是填补了一项空白,我们理解的机器人作业一般是在固定的地方进行作业,对于高压线这种动态的环境作业,难度是非常高的,十多年没有突破,一旦实现对整个行业都是一次革新。”朱劲雷说。
“我们都知道窃电根治非常难,朱劲雷带来的这个反窃电系统,实现了手机时时了解、锁定窃电地点,可以直接挽回经济损失。”来自北京肖永立创新工作室的黄楠说。(记者 董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