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长征路 今成致富路
——桂北用活长征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旅游
12月18日,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的白面瑶寨游人如织。这是一座仅有40余户瑶族人家的村寨,凭借寨旁刻有红军谣的龙舌岩,一年就吸引了10万游客前来观光。
白面瑶寨只是桂北地区发展红色旅游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全州、灌阳、兴安、资源、龙胜等地加强对长征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穷乡僻壤、深山老林由闭塞走向开放,昔日的长征路变成了致富路。
保护遗迹 铭记历史
在“华南第一峰”猫儿山南麓的兴安县华江瑶族乡千家寺村,有一座保存完好的二层小楼——“红军标语楼”。
兴安县党史办主任罗基富介绍,千家寺村因寺庙众多而得名,1934年红军经过华江瑶乡,大多住在寺庙,临走时在寺庙和周围建筑的墙上留下了“当红军有田分”“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等标语。2006年,“红军标语楼”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兴安红色旅游的一个标志性景点,前往参观的游客逐年增加。
“全州东山瑶族乡斜水村是红军长征进入广西的第一个古村落,被称为‘万里长征第一关’的清水关就在该村,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一首民谣‘红军长征过东山,蒋家岭旁鏖战酣。巧用暗度陈仓计,绕道飞越清水关。’”全州县红色旅游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文胜说,民谣的传唱,让大家铭记了历史,铭记了先烈,不少游客慕名前往清水关。
据悉,全州在广西率先成立了红色文化研究会,开展了红军长征文物史料普查、挖掘、征集,整理、汇编,还专门成立了红色旅游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湘江战役遗址公园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当地群众保护长征遗址的积极性很高,自发成立了红色文物陈列馆和文化展览馆,自发为红军烈士立碑。
加大投资 开发利用
“近年来,灌阳共投资1.66亿元,重点打造新圩阻击战枫树脚主战场遗址修复、红五师指挥所旧址、酒海井红军纪念园三大经典红色项目。”灌阳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灌阳镇枫树脚是新圩阻击战第一道阻击阵地,其战场遗址于2006年5月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遗址修复项目工程投资3600万元;酒海井红军纪念园,预计总投资8000万元。
“全州县才湾镇觉山铺阻击战旧址是湘江战役主战场所在地之一,已被列为国家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名录。加快以湘江战役遗址公园为重点的红色旅游开发,是全州人民期盼的一件大事。”王文胜说,湘江战役遗址公园项目2016年开工,计划投资1.8亿元,将建造成长征精神教育传承基地,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培训基地,国家4A级红色文化精品旅游区。
“龙胜也将加大红色旅游的开发力度,2018年将以泗水乡(打造民族政策文化园红色教育基地)、平等镇(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小镇)两条主线为重点,辐射带动全县长征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龙胜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2018-2021年,龙胜计划投入资金6000万元建设一批红色旅游重点项目,打造20个红色旅游徒步游“长征驿站”“长征宿营地”等旅游项目。
开拓资源 发挥效益
在兴安湘江战役纪念公园,由头像和浮雕连成一体的灰白花岗岩群雕,展现出湘江战役的多个历史画面,不少游客到此缅怀先烈。据悉,纪念公园每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
据了解,兴安的红军长征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国家旅游局打造的8条红色旅游精品旅游路线中的突围之旅、转折之旅在兴安,是广西打造的6大红色旅游区之一。兴安县1995年建成的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2014年被评定为3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100多万人次来兴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兴安县立足于“红色湘江”旅游带的开发利用,引导沿线乡镇、村、屯开办红色生态休闲农庄,开发了红军酒、红军菜、红军粮等产品,将保护传承长征文化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资源老山界是红军长征路上翻越的第一座高山,雷公田寺院位于老山界主峰猫儿山西南麓,我们以雷公田寺院为基点,把红军长征翻越老山界路线各点串联起来,打造了一条‘红军路’。”资源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这条“红军路”是资源开拓红色旅游的一大亮点。此外,红军长征路过的李洞自然村,为资源县典型的民间村落布局,具有历史与乡村文化交融的旅游优势,资源县将加大开发力度,开拓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线路。(记者 吴丽萍)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