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灯配时优化
一场提升交通管理效能的革命
——主城交通信号灯配时方案排查调优的背后
1月10日,市公安交管部门透露,我市主城交通信号灯配时方案排查调优工作已悄然开展3个月。据互联网大数据及交管设施采集的道路流量数据综合分析显示,信号灯配时方案调整优化以来,各路口白天通行车流量平均提升3%—5%,夜间车辆延误平均减少15%。
信号灯配时方案为何与城市畅通息息相关?作为交通参与者,又该如何处理好信号灯配时与自己安全顺利出行的关系呢?
优化配时方案 解决与实际交通流不匹配等问题
驾车经过江北红石路大庆村立交的灯控路口,你会发现上一轮红灯是50多秒,下一轮红灯却变成了20多秒,每个周期红绿灯的时间都不尽相同。这正是交通信号灯根据交通实际流量的变化,实时转换不同的配时方案。
信号灯配时方案,简单来说,就是信号灯分配给每个方向拟通过路口的车辆或行人等待(红灯)和通过(绿灯)的时间。交巡警总队相关负责人表示,主城交通需求和道路供给矛盾日益突出,交通拥堵形势日趋严峻。交通拥堵一般出现在车流交汇、转换节点,这些节点往往由信号灯控制,因此信号灯配时方案合理性、科学性直接关系城市的畅通、市民的出行体验,影响着城市路网整体运行效率。
3个月前,重庆交巡警组织开展了全市信号灯配时优化专项排查调优工作,重点解决信号灯配时与实际交通流不匹配的问题。该负责人介绍,公安交管部门通过全面收集主城区易拥堵路口道路条件、交通运行状况以及不同时段交通流量、流向的变化规律,“点—线—面”结合,制定与之相匹配的信号灯运行方案。
梳理节点路段交通流实际变化 研究全天多时段配时方案
以往,信号灯配时大多两三个方案,分别应对早晚高峰和白天平峰时段。这样粗放设置,没有精准地满足实际交通需求,还增加了不少车辆在路口等待和延误的时间。
此轮排查,公安交管部门注重实地观察和运用交通大数据,来监测某一路口全天实际交通流量的变化。
以宏帆路北滨一路路口为例,该路口除了有常规的早晚高峰、平峰交通流变化外,因附近学校接送学生车流的叠加,在工作日的12∶00和21∶30左右还分别有一次“小高峰”。
发现了该路口交通流的新变化,交巡警对路口信号灯配时的时段进行了细分,针对两个“小高峰”,设置新的配时方案:由原来的4个时段(早高峰、白天平峰、晚高峰、夜间)增加到7个时段(早高峰、上午平峰、午高峰、下午平峰、晚高峰、夜间平峰、夜高峰)。优化后,该路口中午和晚上“小高峰”时段通行量提高8%,拥堵下降了13%。
“绿灯时间跟着流量走。”交巡警总队相关负责人表示,配时方案由原来的高峰平峰配时,转变为全天多时段配时,“简单来说就是车流量大时绿灯时间长,车流量小时绿灯时间短”,尽可能提高通行效率。目前公安交管部门已对主城区796处主次干道信号灯路口及路段实施进行了多时段配时优化。
针对夜间交通管理,公安交管部门采取小周期配时方案,十字路口红灯不超过80秒,T型路口红灯不超过60秒,最大限度降低车辆夜间等待时间。新溉东路海尔路十字路口,原来夜间运行的配时方案周期为112秒,经过小周期配时优化,信号周期缩短了80秒,各个方向车辆等待红灯时间减少28.6%。主城区已有911处信号灯路口和路段实施了夜间小周期配时优化。
信号灯不光提升某一路口通行效率 还要实现路网流量均衡
细心的市民也许发现,从2017年底以来,驾驶小汽车在早高峰由杨家坪—大坪—两路口一线行驶,遭遇红灯的次数相当多。
这其实是公安交管部门有意利用信号灯适量控制交通流进入两路口环道。交巡警表示,通过进城道路一线的各个信号灯的节制,把车流量均衡分布在各个路口和路段,以实现路网整体的流量均衡,最大限度发挥两路口环道通行能力。
交巡警总队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有效分担出行高峰期各个拥堵节点的交通压力、均衡路网交通流,交巡警正在开展区域路网信号灯联调联控试点工作,提升桥隧、环道、商圈入口等重要交通节点的通行能力。
虽然早高峰开小汽车的时间增加了,但这一线开辟了公交优先道,信号灯对公交车优先给予绿灯。加上还有同方向轨道交通的支撑,市民转变交通方式依然可以顺利出行。
“信号灯不光是提升某一路口车辆和行人的通行效率,未来更需要通过它来管控交通需求以实现路网流量的均衡。”这位负责人表示,信号灯配时优化,是一场提升交通管理效能的革命。因为流量总在变化,所以信号灯配时方案排查调优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守护城市交通安全畅通的不光是交通信号灯,还有交通参与者。”他表示,平峰时可以多选择驾车、高峰时多选择公共交通,只有出行者采取灵活多样的出行方式,城市交通路网才能维持平衡,服务更多的市民。
本报首席记者 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