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报道:榆林一家6口编笤帚年挣10多万 结实耐用常供不应求

   2018-01-17 人民网810
核心提示:  清涧县宽州镇麻谷岔村是远近闻名的“笤帚专业村”,在村民眼中,他们编的不止是笤帚,更是他们的致富梦想。  如今,居民家里的笤帚大多是塑料制品,以前那种高粱秆的难觅踪迹。但在清涧县城区东北方向大约10
原标题:榆林一家6口编笤帚年挣10多万 结实耐用常供不应求

\

清涧县宽州镇麻谷岔村是远近闻名的“笤帚专业村”,在村民眼中,他们编的不止是笤帚,更是他们的致富梦想。

如今,居民家里的笤帚大多是塑料制品,以前那种高粱秆的难觅踪迹。但在清涧县城区东北方向大约10公里处,有70余户村民的麻谷岔村,家家户户坚持用手工编制高粱秆笤帚。

日前,记者慕名来到“笤帚专业村”。走进村民刘世民家的院子,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堆放的笤帚。刘世民的儿媳妇韩瑞正在捆扎笤帚,只见她娴熟地把一根根散乱的高粱秆捏在手中,左右穿插,大约10分钟一把精美实用的笤帚就制作成了。

“别看这小小的笤帚,从选材到成品要经过浸水、空水、铺秆、捆扎、打叶、编脸、修剪等好几道工序。”说起编笤帚的要领,刘世民如数家珍。“编笤帚不用出远门,天阴下雨也不误工,我们一家6口人,去年靠这挣了10多万元呢。”

据了解,麻谷岔村制作笤帚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75岁村民刘书田是村里最早制作笤帚的人。后来,他把这门手艺传给了他的兄弟、儿子,并逐步发展成全村的产业。

33岁的刘宝康告诉记者,现在村里人除了外出打工的,家家户户都在制作笤帚,有些商户会把制作笤帚的材料送到村里,等做好了再上门收货。刘宝康说:“我们做的笤帚美观、结实、耐用,现在名气越来越大,常常是供不应求。”

村里的会计、62岁的刘理勤算了一笔账:“一把笤帚能卖6到8元钱,原材料除去一半,净利润4元多。全村一年能编10多万把笤帚,可以给村里带来近50万元的收入,平均每家的纯收入在2万元左右。”华商记者 杨虎元 通讯员 白艳峰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相关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说点什么吧
更多>同类资讯
  • 1558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帮助中心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全息元宇宙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