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贵州 » 正文

全球报道:贵州桐梓!困难群众打工差点错过“移民搬迁”之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1-22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家乡贵州省桐梓县的扶贫政策,终于传到在外打工的杨国科身边时,稍微晚了一些。听闻移民搬迁的安置房并没有自己的,杨国科急了,“像我这种家庭情况在我们村找不到几个,为什么别人条件比我好的都解决了,我的还得不
贵州桐梓:困难群众打工差点错过“移民搬迁”之后

家乡贵州省桐梓县的扶贫政策,终于传到在外打工的杨国科身边时,稍微晚了一些。听闻移民搬迁的安置房并没有自己的,杨国科急了,“像我这种家庭情况在我们村找不到几个,为什么别人条件比我好的都解决了,我的还得不到解决?”杨国科在给人民网的留言中一字一句透着生怕“错过车”的焦虑。

这位留言的网友杨国科,是贵州省桐梓县高桥镇青杠村村民。老家离县城40多公里,“边远落后”,这是杨国科对“故土”的评价。杨国科的父亲去世8年了,65岁的母亲瘫痪在床,妻子为了照顾母亲和孩子不能上班,全家全靠他打工一个月两三千元的收入,一家六口人挤在破旧的瓦房里,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杨国科不甘心,“一定要到外面去看看”,终于举家外出打工。

在外打拼多年,杨国科对村里的一些情况并不是很了解。2017年7月,他听到有人说贫困户可以搬去县城,仔细一打听,才知道县里有了好政策,但可以搬走的这一部分人,必须得是纳入精准贫困户行列的才行。

由于杨国科常年不在家,青杠村评定精准扶贫户的时候,对他在外的情况了解不全面,导致其没有被纳入精准扶贫范围。“他回来后,在人民网上发帖求助,提出补充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的申请。桐梓县委书记吴高波从人民网网上看到这个情况,立即责成高桥镇调查处理,村里也立即着手调查核实情况。”青杠村党支部书记杨定宇说。

是否能纳入精准扶贫范围,能否搬迁入住安置房,不是个简单事儿。申请人需要写搬迁申请,还要经过干部走访记录、村民小组评议、群众会议评议、村镇复议复核等十多个程序,一个环节都不能少。2017年8月,青杠村村民委员会接到杨国科的搬迁申请后,立即召开群众会进行评议,并通过评议将其正式列入精准贫困户。12月,杨国科走完了所有程序,在桐梓县城区蟠龙安置点,选到了一套120平方米的住房。“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以后能够在城里安家。”一想到即将搬到县城,杨国科欣喜不已。

“尊敬的吴书记您好,关于上次我找你反映的移民搬迁的问题已解决,在这里我非常感谢你及党委政府!” 杨国科怀着感激的心情在人民网上又写了一个帖子。以为自己反映的事儿算了结了,想谢谢党委政府。没想到的是,当地对他的支持并没有结束。

桐梓县为杨国科这样的搬迁户配套了许多优惠政策,并通过开展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创业扶持等措施,解决搬迁户的就业问题,同时还在每个规模以上集中安置点,完善社区服务中心、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卫生室配套设施,做到“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

“我们赶上了好政策,预计1月底入住新房,再也不用挤在破旧的瓦房里了。”杨国科已想好,他要让孩子在县里的学校读书,他也不去外地奔波了,以后就在县城找一份工作,踏踏实实过日子,欢欢喜喜过新年。

搬出深山,住上新房,换种生活方式,杨国科们吃上了“定心丸”。(王钦 冉旭)

链接:

短评:不忘初心 方能牢记使命

徐星瀚

习近平同志说过,“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人民是不是能在每个党员干部心中占据最高位置,无法统计,但是,心中没有人民、没有群众,肯定是不行的!尤其是广大的基层党员干部,因为时时刻刻的工作,都围绕着人民群众,如果只是嘴巴上有人民群众,心里只有自己,那什么工作都做不好,人民群众也不会拥护。

杨国科在留言板反映的问题,桐梓县青杠村的干部迅速作出了回应,并且让人民群众得到了满意的解决方案,把工作做到了实处,归根结底,还是“心里有群众”!从杨国科的再次留言可以看出,只有“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人民群众才能真心实意地去感谢为他们做事实的党员干部。

“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习近平同志的话,应该深入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心,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党,不忘初心,方能牢记使命。

贵州桐梓:困难群众打工差点错过“移民搬迁”之后【2】

家乡贵州省桐梓县的扶贫政策,终于传到在外打工的杨国科身边时,稍微晚了一些。听闻移民搬迁的安置房并没有自己的,杨国科急了,“像我这种家庭情况在我们村找不到几个,为什么别人条件比我好的都解决了,我的还得不到解决?”杨国科在给人民网的留言中一字一句透着生怕“错过车”的焦虑。

这位留言的网友杨国科,是贵州省桐梓县高桥镇青杠村村民。老家离县城40多公里,“边远落后”,这是杨国科对“故土”的评价。杨国科的父亲去世8年了,65岁的母亲瘫痪在床,妻子为了照顾母亲和孩子不能上班,全家全靠他打工一个月两三千元的收入,一家六口人挤在破旧的瓦房里,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杨国科不甘心,“一定要到外面去看看”,终于举家外出打工。

在外打拼多年,杨国科对村里的一些情况并不是很了解。2017年7月,他听到有人说贫困户可以搬去县城,仔细一打听,才知道县里有了好政策,但可以搬走的这一部分人,必须得是纳入精准贫困户行列的才行。

由于杨国科常年不在家,青杠村评定精准扶贫户的时候,对他在外的情况了解不全面,导致其没有被纳入精准扶贫范围。“他回来后,在人民网上发帖求助,提出补充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的申请。桐梓县委书记吴高波从人民网网上看到这个情况,立即责成高桥镇调查处理,村里也立即着手调查核实情况。”青杠村党支部书记杨定宇说。

是否能纳入精准扶贫范围,能否搬迁入住安置房,不是个简单事儿。申请人需要写搬迁申请,还要经过干部走访记录、村民小组评议、群众会议评议、村镇复议复核等十多个程序,一个环节都不能少。2017年8月,青杠村村民委员会接到杨国科的搬迁申请后,立即召开群众会进行评议,并通过评议将其正式列入精准贫困户。12月,杨国科走完了所有程序,在桐梓县城区蟠龙安置点,选到了一套120平方米的住房。“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以后能够在城里安家。”一想到即将搬到县城,杨国科欣喜不已。

“尊敬的吴书记您好,关于上次我找你反映的移民搬迁的问题已解决,在这里我非常感谢你及党委政府!” 杨国科怀着感激的心情在人民网上又写了一个帖子。以为自己反映的事儿算了结了,想谢谢党委政府。没想到的是,当地对他的支持并没有结束。

桐梓县为杨国科这样的搬迁户配套了许多优惠政策,并通过开展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创业扶持等措施,解决搬迁户的就业问题,同时还在每个规模以上集中安置点,完善社区服务中心、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卫生室配套设施,做到“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

“我们赶上了好政策,预计1月底入住新房,再也不用挤在破旧的瓦房里了。”杨国科已想好,他要让孩子在县里的学校读书,他也不去外地奔波了,以后就在县城找一份工作,踏踏实实过日子,欢欢喜喜过新年。

搬出深山,住上新房,换种生活方式,杨国科们吃上了“定心丸”。(王钦 冉旭)

链接:

短评:不忘初心 方能牢记使命

徐星瀚

习近平同志说过,“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人民是不是能在每个党员干部心中占据最高位置,无法统计,但是,心中没有人民、没有群众,肯定是不行的!尤其是广大的基层党员干部,因为时时刻刻的工作,都围绕着人民群众,如果只是嘴巴上有人民群众,心里只有自己,那什么工作都做不好,人民群众也不会拥护。

杨国科在留言板反映的问题,桐梓县青杠村的干部迅速作出了回应,并且让人民群众得到了满意的解决方案,把工作做到了实处,归根结底,还是“心里有群众”!从杨国科的再次留言可以看出,只有“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人民群众才能真心实意地去感谢为他们做事实的党员干部。

“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习近平同志的话,应该深入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心,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党,不忘初心,方能牢记使命。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