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折扇、金陵剪纸、金陵刻经……当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邂逅”一群热爱中华文化的“歪果仁”,会迸发出什么样的火花?
春节期间,新华日报社全媒体国际传播部、南京晨报南京新闻部和南京市建邺区委宣传部联合推出“老外到我家 非遗带回家”活动,5位非遗大师倾情传授,15位“歪果仁”近距离接触非遗、学习非遗,共同打造一场多姿多彩的文化盛宴。
大师“手把手”传授
传播中华文化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文明古国的历史积淀。这次“老外到我家 非遗带回家”活动,“歪果仁”金陵拜师学非遗,江苏的年轻人加入其中,非遗大师“手把手”传授,向中外年轻人展现了更加立体、全面的非遗文化。
在家中、工作室、雅趣别致的南京建邺书房,秦淮灯彩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顾业亮、金陵剪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方林、金陵刻经省级非遗传承人邓清之、金陵折扇省级非遗传承人倪世金和金陵金箔市级非遗传承人葛才金,分别讲述非遗历史故事,“手把手”传授制作工艺,深深地吸引着“歪果仁”弟子。
南京金箔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发源于南京栖霞区龙潭花园一带,那里曾是明朝制作真金线的官营作坊。“金箔是用黄金捶成的薄片。一克黄金可以打制成约0.5平方米的纯金箔,厚度为0.12um。当今中国许多古建筑修复都运用了南京金箔。”葛才金介绍,故宫博物院的雕梁画栋和龙袍锦衣,甚至金銮殿的龙椅,都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金箔密切相关。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人了解到从唐代到现代书籍的产生过程。”邓清之开朗、爱笑、快人快语,但是在刻经时却变得安静、专注,在雕版上刻出了对完美的追求。“每个字、每块版都不一样,对我来说,每刻一个字都有新的体会。拿着一张书页,你会感叹它上面的字是那么美丽,特别是在闹中取静的金陵刻经处,心中更是多了一分宁静。”
荷花灯是秦淮灯彩传统技艺的代表,直径最小只有5厘米,26片粉嫩的花瓣环绕,全部手工制作,劈、扎、糊、裱、剪、画、刻……62道工序缺一不可。置于掌心,灯光下的荷花灯“卷舒开合任天真”。顾业亮说:“传统技艺有着超越时空的魅力,我带着彩灯去过40多个国家,这种纯手工、原生态的彩灯很受欢迎。”
“做好金陵折扇,就要坚持手工制作、精益求精。扇边、扇签都特别光滑,扇签的薄度可以拉到1毫米,靠的就是制扇人累积一辈子的手法。”倪世金边说边比划,精湛的制作工艺、娴熟的绘画技巧和精雕细琢的匠人精神让洋弟子啧啧称赞。
“晒朋友圈”写随笔
“洋弟子”学非遗赞非遗
参加这次活动的15名“歪果仁”来自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的11个国家,有的还担任嘉宾主持,到非遗传承人的家中采访。这些洋弟子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自己制作折扇、剪纸、彩灯,体验金陵刻经和金箔的制作工艺,修炼“手上功夫”。
美国留学生麦楷姝(Cassidy McDonald)说,以前只是觉得金陵折扇好看,真正走近之后,才知道做一把折扇有那么多工序,而且每一道工序都拒绝机器,每一个步骤都由制扇师傅纯手工制作,堪称奢侈品的制作模式。
来自瓦努阿图的留学生乔兴(Saurei Joshua)说:“我听说过刻经,可是我之前还没看过,所以一定要现场试一下。我来中国不仅是为了学习书本上的东西,还要多体验中国文化,这个活动让我想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
尼泊尔留学生提娃(Asmita Tiwari)捧着自己制作的荷花灯爱不释手,“我要把这盏彩灯带回家,我喜欢中国年,喜欢夫子庙,喜欢花灯。”活动刚结束,她就在海外社交媒体上“晒”出了照片,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美国人布亨利(Mitchell Blatt)是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留学生,也是中国网专栏作家。参加完活动后,他很有感触,写下随笔,从中西方文化比较的角度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美和喜爱。他写道:“一看到金陵刻经就觉得很美妙,心里感到很平安。在现代社会,技术越发展,有时候人们发布的内容就越短、越随意。社交媒体让人随手拍随手发,而金陵刻经这种需要仔细做的工作就显得更有意义,良工辛苦。传统、典雅、用真人的手和心去感知和表达,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需在创新中传播传承
金陵折扇、剪纸、金箔、刻经、秦淮灯彩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江南文化的符号和名片,在保护和传承问题上,大师们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创新。
位于栖霞区五福家园社区的南京金陵折扇工艺研究所,有十几位老师傅,他们一干就是一辈子,一道工序一做就是几十年。但是,折扇正在逐渐褪去它的功用性,越来越多的人将扇子视为艺术品位的象征。“如今,他们制作的折扇不再是常见的山水花鸟,而是在保持纯手工制作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现代元素,尝试传统与现代的混搭。”倪世金告诉记者。
“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的诗句,描写的是剪纸留在人们心中的年俗印记。为了让剪纸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张方林选取现代题材,创作了彩色金箔剪纸,以及紫峰大厦、明孝陵、玄武湖、莫愁湖等以南京风景为主题的作品,这些都融入了现代创意。
“老外到我家 非遗带回家”,不仅让外国人学到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也让中国的年轻一代学到更多。秦淮灯彩是南京最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的保护和传承是非遗传承人顾业亮最关心的问题,顾业亮说:“秦淮灯彩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要传承下去,不仅要让年轻人喜欢,更要走向海外。”南京市民董菊带着儿子去建邺书房学习剪纸,看到一下午儿子学得很认真很有收获,董菊很欣慰:“如今,国际文化交流容易了,更觉得让孩子们从小浸染和保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是多么重要的事儿!”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有创新有坚守,变的是非遗文化的呈现形式,不变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跨国度、跨民族的文化认同。(卫 鑫 付岩岩 邵 丹 范俊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