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体现了四个方面的亮点和创新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二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刘继华昨日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评价说,在编制工作方面,体现了成都市委市政府民主科学决策的理念;在规划理念方面,体现了新总规将以战略和规划引领城市科学发展;在空间布局方面,既支撑了国家空间战略在西部地区的实现,也破解了成都现实发展的矛盾;在城市品质方面的创新,则以“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提升成都的国际化水平”为努力方向,改善市民的宜居环境品质。
编制工作创新
多方联动模式
体现民主科学决策的理念
“本次总规在编制工作方面有创新,重点做到了两方面突破。”刘继华认为,首先是以总体规划为城市发展的战略引领,充分落实了“多规融合”的改革要求,充分借鉴了北京、上海等总规的编制经验,采用“党委政府抓总、部门横向联合、市区上下互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方联动模式。
其次,社会参与度很高,通过对城市全面体检,多种方式收集群众意见,问计专家学者,充分把握成都的阶段特征与发展趋势。还第一次把城市总规的审议列为成都“两会”的正式议程,广泛听取代表委员的声音,“这个编制过程完全体现了成都市委市政府通过民主科学进行决策的理念。”
规划理念创新
充分体现新理念
以战略和规划引领城市科学发展
刘继华认为,新的城市总规在“规划理念”方面,还做了充分的创新,即充分体现了新理念在成都的实现路径,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重点在促进成都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方面,做出了实实在在的工作,整体上推动成都的发展模式转型升级,推动了成都的空间发展生态优先理念的落实,以战略和规划引领城市科学发展。
新总规更加注重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天府新区、高新区先行先试效应,规划布局天府科学城、中央活力商务区、鹿溪智谷、独角兽岛等创新集聚区和10个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坚持以水定人、以底定城、以能定业、以气定形,坚守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更加注重开放发展,抢抓“一带一路”倡议深度改变西部对外开放格局的重大机遇,树立建设国家向西向南开放门户枢纽的战略目标。
空间布局创新
空间布局优化
破解成都现实发展的矛盾
新总规的另一个创新,体现在“空间布局”方面。刘继华认为,它重点解决了两件事情,首先是支撑了国家空间战略在西部地区的实现,具体的手段就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构建国家西部开放的发展走廊和重要节点。具体来讲,在空间上和成渝联动的考虑,都是按国家战略来落实的。
比如在区域协调上,新总规提出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成为全球城市网络的重要节点。加快成渝相向发展,重点推进形成240公里的龙泉山东侧产业发展走廊,打造成渝城市群新兴增长极。
另外一方面空间布局的优化,是破解成都现实发展的矛盾。新总规提出,构建市域“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的网络化空间结构,实现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同时,实施差异化区域发展战略,构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发展的五大功能区。
服务全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发挥成都首位城市带头带动引领示范辐射作用,与地市州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推动成都平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刘继华说,这主要是体现在缓解平原地区的增长压力,保护生态环境,调整城市的发展方向,形成联动区域、绿色开放的空间布局体系。
城市品质创新
29条观山视域廊道
将再现“窗含西岭千秋雪”盛景
在城市品质创新方面,刘继华认为在品质提升上主要着力两个方面,一个是以“提升市民的幸福感”为努力方向,在城市环境改善、公共服务配置、绿色交通的网络构建等方面,围绕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进行了提升。
如围绕天府绿道,将描绘出一幅“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蜀川画卷。构筑29条观山视域廊道,将再现“窗含西岭千秋雪”盛景。城乡融合发展,将重现“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锦绣画卷。构建15分钟基本公服圈,建设社区综合体,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的社区公共服务。通过这些举措,改善市民的宜居环境品质。
第二个方面,是以“提升成都的国际化水平”为努力方向,重点在重大国际性设施建设,重大公共活动组织,符合国际化人士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天府文化特色的挖掘和发扬方面。
如新总规提出在全域统筹布局11类重大区域型公共服务设施,支撑城市能级提升。重点建设天府奥体城、国际会议中心、音乐厅、博物馆、美术馆等,高水平建设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高标准打造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提升城市文化全球影响力。构建系统完善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全面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村)、历史文化街区等11个类别的历史文化资源。
成都商报记者 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