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在近日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货物贸易理事会会议上,美方代表声称,中国对于可回收品的进口限制已经极大地中断了全球废金属供应链的运转,中国必须取消对“洋垃圾”的进口禁令。
美方所说的“禁令”,就是去年7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印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2017年12月31日,中国已经正式禁止进口4大类共24种“洋垃圾”。
垃圾怎么成了中美贸易的争论焦点?中国为何不能答应美方要求?
1、巨量“洋垃圾”进口的背后是一条完整利益链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固体废物进口国,在近20余年时间里,中国的垃圾进口量激增10倍,平均每年进口规模超过5亿吨,约占全球固体废物贸易量的56%。
很多发达国家都把中国当成最主要的垃圾接收目的地。
2016年,美国废纸出口中,有2/3以上直接送到了中国,总价值超过22亿美元。
欧盟27国同样依赖中国接收废弃物,把87%的再生塑料直接或间接地运往中国。
英国每年有270万吨废塑料流向中国,占到该国塑料垃圾产量的2/3。
为什么会有如此巨量的垃圾从国外涌入中国?
原来,这背后有一条巨大的利益链。
图为进口的洋垃圾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制造业等产业迅速扩张,对原料的需求量极大。洋垃圾就是那个时候开始悄悄进入中国的。
进口废塑料可以节约石油、进口废纸可以节约纸浆、进口废旧金属可以节约矿石……在原料与产能均不足的发展阶段,这些具有较高回收利用价值的固体废物,成为中国制造业相当重要的原料来源。
为此,我国建立了进口管理制度,并在全国各地,开设有专门的洋垃圾回收机构和场地。
除了“节约原料”,因为垃圾回收比原料生产成本低,一旦使用量足够大,就能创造巨大的利润空间。
通过垃圾回收,原本的废物重塑后再制成工业产品,经过组装后又成为商品,在国内甚至海外销售。
这个链条运转流畅,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盈利模式。
在这条利益链中,似乎每个环节都在受益:
国外摆脱了难以处理的垃圾,中国的垃圾处理者从原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垃圾中获取利润,中国工厂收获了中间差价,消费者获得了廉价消费品,就连帮助转运这些材料的物流企业也收到了运输费。
广东汕头的贵屿镇,就是在这个链条中“发家致富”的。
这个占地面积52.4平方公里、人口13.9万的小镇,曾经遍布5000多家从事电子垃圾回收的作坊,是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电子垃圾拆解处理集散地。
图为“电子垃圾之都”广东汕头贵屿镇
这些电子垃圾中藏着“宝”,确实不假。
相关资料显示,一吨废旧手机可以提炼400克黄金、2.3公斤银、172克铜,贵屿镇的人们就依靠这种“淘金”发财致富,很多人因此日入数百元。
拆解电子洋垃圾也成为贵屿的支柱产业,当地由此摆脱了贫困,镇上随处可见漂亮的楼房和高档汽车。
2、看似皆大欢喜,实则苦不堪言
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看起来“皆大欢喜”的事情,实际上却不是那么回事。
在过去的岁月中,洋垃圾对中国的环境和人员的影响极其巨大且负面。
垃圾回收如果分类得当,合理利用,垃圾处理对环境的影响本是可控的。
但面对如此巨大的垃圾量,中国的回收机构显然并没有做好准备。
我国现代化的垃圾处理设备,在巨大的垃圾总量面前杯水车薪
由于我国的垃圾分拣、处理能力偏低,大量洋垃圾未及处理或处理不充分,积压甚多,久之就形成了令人震撼的“垃圾围城”图景。
出于利润和技术的考虑,当大量洋垃圾流入中国后,回收机构的“老板”们往往选择直接雇佣人工进行垃圾分拣。
面对高额的利益,更有很多人直接“自己动手”,参与垃圾拆解处理。
就是在这些过程中,从业人员遭受巨大的健康威胁。
中国目前的垃圾处理,仍大量依靠人工分拣
分类失效的洋垃圾有可能被有害物质污染,对人身健康有着致命的伤害。
毒性垃圾的长期累积,污染河流、土壤,乃至直接威胁人体,对环境和人身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处理后剩余的那些无用垃圾,进入焚化炉,最终变成飞灰和废气飘散入空气。
如果温度控制不当,有机废气还会含有致癌物质,飞灰会吸附着汞镉等重金属,结伴钻进附近居民的肺里……
洋垃圾中来路不明的注射器等高危废物,不知伤害了多少这样的孩子
所以,无论垃圾出口国如何标榜自己已经在环保方面做到仁至义尽,垃圾在利用过程中对中国造成的危害仍然现实存在。
而这条“利益链”中产生的假冒伪劣产品等问题,对另一端的消费者也将同样造成了巨大的卫生健康风险。
让我们再看看那个“富庶”的贵屿镇。
一边是洋楼豪车,一边却是成堆的电子垃圾和焚烧垃圾的浓烟。
电子垃圾拆解,给当地带来了富裕,但拆解后的各种余料和废件、以及提取金属成分后剩下的强酸等,更带来了对环境的极大破坏。
在治理以前,贵屿的地表水、地下水严重污染,不能饮用,环绕小镇的北港河颜色如墨水一般,气味刺鼻;
烘烤、焚烧垃圾产生的有害气体和悬浮物,使得空气质量极差;
重金属、有害金属的大量填埋使土壤受到严重污染,土地大量被抛荒,产量极低……
贵屿镇靠洋垃圾致富付出的代价……
当地人也深受其害。
由于饮用水污染而导致的肾结石和由于空气污染而导致的呼吸道疾病,成为当地的多发病。
贵屿镇更是得到另一个“雅号”——“全球最毒地”。
为了处理数量巨大的洋垃圾,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这个“背锅侠”,中国不想再做下去了。
3、重拳出击,中国禁止洋垃圾入境
为了保护我国的环境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洋垃圾的进口亟待限制乃至禁止。国家在这些年陆续采取一些政策措施,加强治理,直至去年7月明令禁止洋垃圾入境!
2001年、2002年,商务部(时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海关总署、环保部(时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先后公布多批《禁止进口货物目录》,明确禁止了多种洋垃圾的进口。
在此基础上,2017年7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中国将在2017年年底前,全面禁止进口环境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固体废物;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最终是要彻底堵住洋垃圾入境。
洋垃圾进口禁令
同期,中国正式向WTO通报,从2017年年底开始拒绝进口4大类共24种洋垃圾,分别是来自生活源的废塑料(8种)、未经分拣的废纸(1种)、废纺织品原料(11种)和钒渣(4种)。这一进口禁令已经从去年12月31日起执行。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严禁“洋垃圾”入境。
在“洋垃圾”进口禁令正式生效后,海关已查处多起“洋垃圾”走私案件,仅在今年2月份,深圳海关便打掉10个走私进口废塑料的团伙,查证涉嫌走私入境的废塑料等固体废物5万余吨。
这一次,中国坚决对洋垃圾说“不”!
4、禁令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国内固废的回收利用率
禁止洋垃圾进口,并非对垃圾处理相关行业的打击,反之还将拉动国内固体废物加工利用产业发展和垃圾分类回收。
禁令实质是建立起一个长效机制。不仅充分考虑了危害与收益的轻重缓急,对禁止洋垃圾入境列出循序渐进的时间表;更针对洋垃圾进口到利用的各个环节,均出台详细的规范和整治措施,比如,从严制定标准,完善法律制度,严厉处罚、持续打击走私行为,全程监管进口利用,清理整顿固体废物集散地等,还提出要“提升国内固体废物回收利用水平”这样更为“治本”的解决方法。
禁止洋垃圾进口后,国内相关产业将面临巨大的原料缺口,而这部分缺口就需要通过国内的垃圾分类和固体废物回收体系填补,这还会带来国产垃圾回收率提升和行业平均收益率增长。
洋垃圾进口禁令,对国内垃圾处理相关行业不是打击而是机遇
以废纸为例:
2016年国内约消费了1亿吨纸制品,但同年消耗的纸浆中只有4000万吨为国内废纸制浆,还有2400万吨的纸浆为进口废纸制浆。
如果进口废纸全部由国产废纸替代,最乐观的市场需求预测将直接增加60%。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必然会驱使更多的人才、资金、技术投入到废纸回收利用产业,从被白白丢弃的那6000万吨废纸中淘宝;还会产生更多职业垃圾回收人员、专业回收机构、专门回收运输物流体系和自动化程度更高的垃圾分类处理工厂。
因此,“禁令”的出台,打击的只是那些非法利用垃圾的产业链条,对于整个行业来说,禁令最终的目标,是提高国内固体废物的回收利用率,甚至倒逼前端垃圾分类体系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也就是说,断了“洋奶”的中国垃圾回收产业,会有更好的发展。
5、美方发难莫名其妙,自己的垃圾自己解决
中国为本国利益颁布的洋垃圾进口禁令,却戳中了美国的痛处。
3月23日,美方代表在WTO会议上向中国发难,说中国的洋垃圾进口禁令,“极大地中断了全球废金属供应链的运转”,并据此要求中国立即取消进口禁令,修改目前的做法。
路透社报道
3月26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例行记者会上也对此作出回应:禁止“洋垃圾”入境是中国依法享有的权利,美方官员就此表达的所谓“关切”于情不合,于理不通,于法无据。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颁布“禁令”本来就是有法可依。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国际社会推出了旨在管控危险废料的《巴塞尔公约》,其中明确提出:各国有权禁止外国危险废物和其他废物进入本国领土。中国作为缔约方,拥有这项权利,也尽到了责任,在近年来洋垃圾进口爆炸性增长和污染损害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行使这一权利完全合理合法。
中国这一禁令,的确“打痛”了一些发达国家。其之前完全“指望”中国,而忽视自身垃圾处理体系的建设,如今受到了惩罚,一下子手足无措。
其中,美国的情况尤甚。
美国是世界上生产可回收垃圾最多的国家,大约三分之一出口国外,出口的一半流入中国。据相关行业协会统计,2016年中国共从美国进口了价值56亿美元的废旧金属制品,19亿美元的废纸(共计1320万吨)和4.95亿美元的废塑料(142万吨)。
如此巨大的出口额也催生出了一个庞大产业链,美国有15.5万个工作岗位都依赖于美国对中国的垃圾出口,这些工人平均年薪高达7.6万美元,贡献的税收总计达30亿美元。
因此,中国的进口禁令会对美国造成直接而强烈的冲击。
中国洋垃圾进口禁令让美国垃圾处理行业“压力很大”
失去中国这一最大买家后,美国无奈地发现:根本找不到替代者。
世界第二大垃圾进口国印度接收美国垃圾的量仅为中国的1/6,其他国家更不必说,根本无法帮助美国“接盘”。
中国停止进口洋垃圾,可能确实“中断”了他们的垃圾供应链,但听听环保部部长李干杰(现生态环境部部长)的发言就该明白:
各个国家都要立足于自己产生的危险废物和其他废物自己来减量、自己来处理、自己来消化。
从“谁产生谁负责、谁受益谁付费”的环境经济原则来看,美方如今把锅甩到别人纯属强词夺理。
正如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所说:“难道美方对华限制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就是正当的,而中国依法限制‘洋垃圾’进口就是违法的吗?”
如此双重标准,只能证明美方确实比较“虚伪”。
声明:本文由瞭望智库综合自新华网|经济参考报科技日报|侠客岛|每日经济新闻|世界华人周刊等,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