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河北 » 石家庄 » 正文

全球报道:我省两项目入选 “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4-19  来源:燕赵都市报
核心提示: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和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评选揭晓,由河北省古建所(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

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和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评选揭晓,由河北省古建所(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简称)承担设计和施工任务的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参与设计的北京故宫宝蕴楼修缮工程两个项目上榜,而全国只有6个项目榜上有名。

河北古建人斩获殊荣

4月18日,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颁奖暨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建筑大学举办,6个优秀项目获奖单位代表现场介绍了工程项目的特点和经验。

据悉,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评选是国内文博界一项盛事。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该活动去年10月正式启动,评选对象为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文物本体保护项目。

初评遴选出36个候选项目,经过投票产生了16个终评项目。最终,评审专家综合评议后投票遴选出6个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相关人士透露,入选优秀项目的文物保护工程要符合诸多标准,包括:应充分展示文物建筑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等保护原则,保持文物真实性、完整性等。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进入终评的16个项目中有3个与河北古建人关系密切,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由河北省古建所承担设计和施工,北京故宫宝蕴楼修缮工程由该所担任设计,甘肃张掖大佛寺大佛殿修缮工程则由该所担任设计和监理。

“小布达拉宫”修缮工程历时五年半

位于承德避暑山庄北部的普陀宗乘之庙始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仿西藏布达拉宫修建,有“小布达拉宫”的美称,占地22万平方米,是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庙宇,是清王朝举行重大宗教仪式和进行政治活动的场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7月,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承德文物局规划设计室承担了普陀宗乘之庙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设计任务。

“此次获奖的修缮工程几乎都耗时数年,凝结了众多古建人的智慧和心血。”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张建勋介绍说,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前后历时五年半。2011年4月,方案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批。2012年10月,深化设计方案通过省文物局核准。工程于2013年6月开工,涉及单体建筑55座,其中包括藏式红台建筑1座,藏式白台建筑32座,汉式木结构建筑20座,建筑基址6座,鎏金铜瓦顶建筑3座,围墙2268米。2016年1月通过验收。

普陀宗乘之庙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清代同治元年随着清政府对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修缮费用的终止,日益衰落,建筑修缮停止;清末民国时期人为破坏严重,大红台群楼、御座楼、千佛阁及众多白台相继坍塌;1975年—2005年,国家和地方政府针对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相继实施了三个十年整修规划,重点为古建筑修缮、建筑复原、环境整治、消防安防设施及建筑屋面、装修、油饰彩画定期保养维护。普陀宗乘之庙主要复建了万法归一殿周围群楼、御座楼和周围群楼、千佛阁及部分白台,大部分文物建筑近30年未进行过修缮加固,建筑安全隐患突出。

张建勋介绍说,普陀宗乘之庙是清王朝鼎盛时期的建筑代表作,是汉、藏建筑融合再创造的成功范例,是在清王朝完成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团结的历史背景下,动用国库巨资修建的,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内涵。因此,修缮工程在勘察设计时在充分考虑保留所有的历史信息的基础上,对文物的原做法、原形制、原工艺、原材料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不同时期遗留的不同的工艺做法及历史信息,都在排除文物建筑险情的基础上做了保留。设计时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最大限度保留建筑历史信息,尽量利用原有材料、构件。

藏式白台建筑是普陀宗乘之庙内数量最多的一类建筑,其主要作用是烘托主体建筑大红台的雄浑壮美。张建勋介绍说,体量最大的白台是承载大红台的大白台,其下半部是高达16米的金刚墙,由厚50~60厘米的红砂岩条石分数层叠砌而成。东侧金刚墙的上部两层已严重内倾,存在倒泛水的情况,导致白台内侧地基湿陷,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需要进行拆安归位。其他部位的条石也已部分酥碎严重,需要进行拆除和更换。然而清代就近开设的石料场已禁止开采,后来,辗转寻找到材质相同的当地红砂岩来进行更换,遵守了原材料的文物保护原则。并且按照最小干预的原则,除东侧金刚墙的上部两层外,在更换酥碎的条石时,并没有大范围拆卸金刚墙,而是参照剔补砖墙的做法,在进行妥善支顶和保护之后,对巨大的条石采取了抽换,使对金刚墙的扰动降到了最小。

有专家评价说,普陀宗乘之庙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是承德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单项工程,通过对该庙55座单体建筑及基址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保护修缮,排除了古建筑的安全隐患,使普陀宗乘之庙得到了科学有效保护,保存、延续了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

专家点评,这是一项规模大、难度高的古建综合修缮工程。工程将排险加固保护与展示利用密切结合,施工过程及其保护成果也处处体现着“工匠精神”。他们在鎏金铜瓦保护过程中如数家珍,椽飞、墙体剔补中打破常规,精益求精,尤其在对地面进行修补中绞尽脑汁、精雕细琢,不做表面文章,治标不忘治本,确保了工程的高质量,始终贯彻了文物保护最小干预的原则。普陀宗乘之庙工程是本届推介的优秀文物古迹遗址保护项目的典型代表。

故宫宝蕴楼修缮也有河北古建人的“智慧”

故宫宝蕴楼,顾名思义,即“蕴藏珍宝之所”。

宝蕴楼位于咸安门北,院落坐北朝南。该楼建成于1915年,此前曾是清咸安宫旧址,其主体建筑毁于清末火灾,仅存咸安门一座。而咸安宫,则是清内务府下的两座官学之一。1913年,北洋政府筹办古物陈列所,决定将热河行宫、沈阳故宫两处所藏文物陆续“辇致京师”,因文物数目巨大需收藏保管于一处安全的场所,于是在已毁的咸安宫基址上兴建宝蕴楼。后来,宝蕴楼归属于故宫博物院。2011年2月,故宫博物院决定对宝蕴楼进行彻底修缮。

河北省古建所第三研究室主任孙颖卓是宝蕴楼修缮保护设计方案负责人,他对当年和同事们一起在故宫宝蕴楼进行勘察测绘的情形记忆犹新。当年河北省古建所组织十余名技术骨干耗时数月进行勘察测绘,这项工作持续到2012年1月中旬,当时北京下起大雪,他们就在风雪里坚持测绘,宝蕴楼经省古建所专业技术人员的勘察诊断,主要存在散水残损、墙体冻胀风化、木基层木构件糟朽、檐部油饰彩画锈蚀剥落等问题,如不及时修缮,建筑安全将面临极大威胁。为此,省古建所在修缮总说明中明确指出:“首先解决影响文物安全的突出问题,其次再恢复宝蕴楼原有风貌。”

2012年6月完成修缮方案初稿,在征求了国内多位专家的意见后又数易其稿,2013年1月修缮方案获得北京市文物局批准。2013年宝蕴楼开始修缮,201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早期院史展”在宝蕴楼北主楼向公众开放。

“故宫的修缮项目很少委托外单位进行。宝蕴楼的修缮保护设计方案能第一时间让河北省古建所承担,说明河北古建修复技术和力量在全国来说是比较有实力的。”张建勋介绍说,“搞古建的一辈子就跟古代的木头砖瓦打交道。但我们也有情怀,一砖一瓦都是与历史对话交流的载体,那是感情的凝结,更是责任和担当。”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