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第一届本科生毕业典礼在该校礼文楼隆重举行。
6月10日下午,由深圳市政协主办的委员议事厅活动在中心书城举行。本期活动以“深圳高等教育怎么办”为题,政协委员、大学学者、企业家代表从深圳高校数量够不够、深圳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等话题切入,为深圳高等教育发展“把脉”献策。市政协副主席黄中伟、张晓莉出席活动。
深圳还应多建国际性创新型大学
深圳的高校数量够不够?深圳需要建多少所大学?围绕这个话题,委员们有不同观点。
数据显示,深圳目前拥有12所公办高校、1所民办大学。“深圳用40年时间建成13所高校,这是个了不起的成绩。”市政协委员、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程红兵说。
市政协委员、深圳市电子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夏俊认为,高等教育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当前深圳的高校数量与深圳在国内外的经济地位不匹配,深圳还应多建国际性创新型大学。
市政协委员、深圳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贺雪琴从企业需求角度指出,深圳本地培养的大学生在企业中所占比例极低,说明深圳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对深圳本地产业经济发展的支持不够。从深圳未来发展人才储备来说,也是不够的。
至于深圳有多少所大学才“够”,市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康飞宇从城市GDP、城市居民人均年收入、研究生数量等三方面,把深圳与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武汉、南京等地作比较后,给出一个具体的参考数字:深圳需要有50所以上的高等院校。
特邀嘉宾、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凤亮对此却有不同意见。他认为,一个城市办多少大学,受城市人口规模、产业结构、GDP总量、人才需求等因素影响,空间制约、国家教育政策支持也是重要方面。另外,高等教育发展跟办企业不一样,有一个涵养的过程。综合来看,深圳并不需要50所高校,能够拥有20所左右高水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深圳高校结构不能缺了师范院校
深圳现有大学的结构是否合理?是否能满足当下和未来深圳发展需求?
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近40年的程红兵委员在分析中指出,基础教育涉及千家万户,然而目前除了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深圳尚未有一所独立的师范大学,这对深圳基础教育服务是一个缺失。他认为,一流的师范大学能为深圳基础教育培养优秀毕业生,在满足数量需求的同时,也承担着引领城市基础教育发展的重任。他的观点得到了几位委员的赞同。
康飞宇委员认为,深圳基础教育的发展关系到深圳对人才的吸引力,人才进入深圳后最关心的就是下一代能接受什么样的基础教育,这对幼儿园、中小学的教育质量提出了要求。李凤亮也认为,拥有2000万人口的城市对基础教育服务的需求巨大,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对教育学、心理学的能力储备相对更足,深圳如果办一所师范大学,无论是对教师队伍的质量还是对在职老师继续教育提升都很有帮助。
李凤亮提出,深圳要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模式健全高等教育体系,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医学院都要发展起来。此外,借鉴浙江宁波、杭州的经验,深圳还需要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
培养经得起市场检验的人才
在深圳高校的办学方向上,夏俊委员认为,国内外实践证明,但凡名校聚集的城市,城市的创新能力就比较强,企业在经济波动中的抗风险能力也强。由于要素成本发生变化,深圳目前已经到了产业升级的关键节点。深圳既需要技术大学这样应用型高校培养工匠人才,更需要南方科技大学这样的研究型大学,在前瞻性领域起到引领作用,带领深圳行业更好参与全球竞争。
贺雪琴委员认为,办大学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深圳的特色是技术产业化能力强、产业创新能力强。围绕市场的创新,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创新。因此,不管深圳的大学怎么办,都要紧紧围绕市场来办,大学应培养经得起市场检验的人才。(记者 彭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