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19点,在距离广东5000多公里外的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喀地一院”),一场特殊的“拜师仪式”在这里举行。现场,一批来自广东的援疆医疗队伍与当地医生共结成43对师徒关系,标志着新一轮广东“组团式”、“造血式”医疗援疆工作继续稳步推进。
2017年以来,广东(不含深圳)共投入1.01亿元援疆资金,实施医疗卫生援疆项目13个,选派104名医疗卫生人员入疆,传帮带受援地医疗卫生人员705人,培训医疗卫生人员3.5万人次,帮助提升专业技术职称132人次,实现手术、科研突破672项。
同时,继2014年开创“组团式”医疗援疆先河之后,广东不断探索完善、挖掘深化新模式内涵要义,推动“小组团”向“大组团”迈进,目前已整合广东省直医疗单位和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9个地市100多名医疗援疆人才和技术资源,组建了广东-深圳医疗人才“大组团式”援疆战略合作联盟。
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为做强南疆地区“龙头”医院,广东目前共组织了15家省直三甲医院结对帮扶喀地一院22个重点学科,整合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的医疗、科研和教学资源,率先探索实践“医教研”三位一体帮扶人才培养模式。
“我在内地享受了非常良好的教育,现在是时候来报答我的家乡了!”在当天喀地一院举行的“拜师仪式”后,援疆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喀地一院院长张琪对记者说,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就是希望增强援疆导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要努力把每一位徒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成为当地医疗力量的“星星之火”。
喀地一院影像中心副主任玛依迪丽已经工作了12个年头,“导师像家人一样关心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她对记者说,在援疆专家的帮助下,科研能力大大提升。喀地一院新一轮援疆导师之一、省第二中医院副主任医师刘欣介绍,“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医术,带徒弟最终的目的其实是教会他们如何学习。”
创新县级“组团式”援疆
在疏附县人民医院的雾化中心,记者看到几位当地的妈妈正在抱着自己的宝宝做雾化吸入治疗。在儿科的常见疾病、多发疾病中,呼吸道疾病是最为常见的,而雾化吸入治疗时间短、起效快、副作用少,是儿童呼吸道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在广东医疗援疆工作的帮助下,疏附县人民医院也建立起了面积50多平方米的雾化中心。
“以前在这里,雾化治疗有很多误区,我们到了这里后,就在抓紧进行一些规范雾化治疗的相关工作。”来自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援疆专家、疏附县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卢成喻说,在建立雾化中心后,儿科雾化吸入治疗的数量逐月增多,从最初的每月700例次,到呼吸道疾病高发期间的每月近4000多例次,帮助当地患者有效改善了病情,降低了住院费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据了解,效益不错的疏附县人民医院雾化中心,只是广东医疗援疆开创县级“组团式”医疗援疆、引进适宜性技术工作的一个缩影。
把优质医疗资源带到基层
在伽师县英买里乡(1乡)卫生院的DR影像室内,记者看到当地的医生竟然可以通过手机查看县人民医院发回的诊断报告。“基层没有诊断医师,通过这项技术,可以解决基层医师资源短缺的问题。”伽师县卫生局副局长张晓泉对记者介绍,在英买里乡(1乡)卫生院,医生可以通过远程会诊中心,与县人民医院、地区人民医院、佛山第一人民医院实现在线会诊,极大减少了患者误诊漏诊的情况。”
这项技术依托粤新数字化信息平台——“全球影像”云医疗服务平台,让伽师县患者在乡镇医院便可以享受到广东省省级专家诊疗和救治,同时利用广东优势医疗资源,精准解决了伽师县基层医疗服务的瓶颈,使广东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补齐基层医院医疗技术薄弱和人员设备短缺的短板,让患者能够享受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杂症不出地州”的医疗服务。(记者 李赫 通讯员 曾励、孙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