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安徽 » 正文

全球报道:场所遍及城乡 宣讲入脑入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6-17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十九大精神在江淮】场所遍及城乡 宣讲入脑入心阜阳市实行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推动新时代传习中心、讲习所全覆盖
原标题:【十九大精神在江淮】场所遍及城乡 宣讲入脑入心

阜阳市实行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推动新时代传习中心、讲习所全覆盖。遍布城乡的传习中心和讲习所,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送到城乡社会“末梢神经”,打通理论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立足“实”:围绕群众的现实困惑和生活难题释疑解惑,讲到群众心坎里

听说村里的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晚上要讲健康脱贫政策,界首市大黄镇史炉村村民张永玉吃过晚饭就揣上笔记本出门。

宽敞的讲习所里,20多名村民围坐在一起。讲习员郭子见开门见山:“今天给大伙讲讲健康脱贫全民医疗再保障工程。 ”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帮咱农民过上好日子把方向、出主意。健康脱贫政策,更是实实在在给咱农民带来实惠。现在不仅贫困户看病花钱少,非贫困户看病也可以享受优惠政策,在新农合报销的基础上,还能再享受一定比例的报销。”郭子见是界首市大黄镇新农合办公室主任,到史炉村农民讲习所讲课,已经很多次了。健康脱贫全民医疗再保障工程作为村民关心的问题,郭子见讲得认真,大伙听得仔细。

“听了郭主任的讲解,俺心里的疙瘩解开了,新政策减少了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政策落差,今后万一生了大病,俺也不怕因病致贫了。 ”张永玉告诉记者。

大黄镇党委书记张阳介绍,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早在2017年11月,大黄镇就在每个村设立了新时代农民讲习所。

讲习所的选址大都在群众出行方便、居住集中的地方。有了讲习所,镇村干部就可以第一时间直接面对群众,把十九大精神宣传给群众,把党的政策传递给群众;群众有了什么难事、想不明白的事,可以及时向镇村干部反映,寻求支持和帮助。

讲习所每周一晚上七点到九点开讲,如果确需临时议事,可以根据群众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也可利用阴雨天等空闲时间随机开展。 “讲习所讲的都是与咱老百姓密切相关的事,每到开课时间,村民们就会自觉来听课。 ”村民史彩全说。

突出“活”:创新方法,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使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唱的是太阳出来映彩霞,心中绽放幸福花,多亏党的政策好,脱贫致富发了家。 ”6月11日,在阜南县苗集镇前进村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旁的空地上,全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获得者、淮河琴书非遗传承人孟影用惟妙惟肖的表演,拉开了艺术化宣讲的序幕。孟影表演的琴书《惠民政策到农家》,通过一位农村老汉与老伴和女儿的家常对话,展示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气象。

“俺就喜欢听孟影的琴书,朗朗上口,寓教于乐。 ”村民刘之杰告诉记者。在阜南县,孟影是远近闻名的土里“长”出来的艺术家,深受农民群众的喜爱,她自学十九大报告,用艺术化的形式,把党的理论和政策传播到群众中去。

“在基层,必须根据受众特点,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传习与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结合起来,把党的新思想新理论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使人乐于听讲、易于接受,这样,群众在不知不觉中就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记进了心坎。 ”苗集镇党委书记于旬告诉记者。

开展传习工作,可在固定的传习所,也可在田间地头、居民院落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场所,通过现场示范、座谈交流等形式,进行流动传习。

前进村是阜南县有名的黄梨种植基地,眼下,正值黄梨果实膨大期,给果实套袋成了果农的当务之急。为了提高果农的套袋水平,前进村把传习课安排在村里黄梨种植能手、省劳动模范、传习员苗少金的果园里,“老师手把手地教,俺们学得快、记得牢。 ”果农们感慨地说。

注重“全”:健全传习机制,开门建队伍,形成大合唱,实现传习全覆盖

6月12日,在位于阜阳市颍东区食品产业园的海泉集团达亿粮油食品有限公司,阜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讲师团团长燕少红和海泉集团董事长李振华一起,把新时代讲习所的红色牌匾挂在了公司生产车间的墙面上。

抚摸着鲜红的牌匾,李振华激动地对记者说:“在我们民营企业设立新时代讲习所,不仅意味着企业员工有了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活动场所和阵地,更进一步增强企业凝聚力,把公司全体党员和员工的思想统一到促进企业发展,为地方经济作贡献上来。 ”

为推进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省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若干规定》,用新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近段时间以来,阜阳市实行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在8个县市区和市直工委、市开发区、阜合园区及168个乡镇(街道)成立新时代传习中心,在全市2000多个村居、3000多所中小学校和1000多个市县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成立新时代讲习所,实现新时代传习中心、讲习所全覆盖。

相对于传统的理论宣讲模式,传习中心和讲习所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可以做到随时随处传习,彻底打通理论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阜阳市已经在城乡建立了一支由机关党员、学校教师、专业技术人员、民间艺人、种养大户、包联干部、大学生“村官”、新乡贤等组成的传习队伍。全国种粮大户标兵葛浩新是一名深受群众喜爱的讲习员,他每次讲习,往讲台上一站,一开腔,就能把听众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葛浩新讲起党的“三农”政策时,结合自身实际,群众听起来亲切自然。

【短评】

“接地气”增强向心力

一直以来,理论政策宣讲都面临着“越到基层越难开展,越到边缘越没有声音”的难题。理论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阻塞不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空间上的距离,一个是心理上的隔阂,其中心理隔阂最突出表现,就是宣讲人的宣讲“踩高跷”,群众听不进,产生不了共鸣。

阜阳市从实际出发,创新宣讲模式,变“踩高跷”为“接地气”。建立在田间地头、居民院落、社区车间、学校医院的讲习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科学理论和实用技术,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基层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入脑入心,让群众听了感到有盼头、有干头、有获得感、有信任感,从而调动了他们学习理论政策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使扎根基层的讲习所成为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展示改革发展新成就的实践平台,成为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阵地。

(责编:苏恒、关飞)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