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威宁自治县石门乡年丰村支书陈大明还清楚地记得,去年此时,70多岁的张德荣老人早早来到村委会便民服务大厅,将字迹清晰工整的入党申请书递交给他:“我想完成自己的心愿,我要入党。”
时隔多年,张大爷再次提交入党申请书,心潮澎湃:“以前,在石门想吃大米饭,除非投胎下辈子;现在,石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相信党、信任党,要一辈子跟着党走,为群众再做点事。”
这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即将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脱贫攻坚一线又一名先锋队员。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当党旗在乌蒙山区飘扬,人心齐、力量聚,脱贫攻坚发起总攻、夺取全胜的足音铿锵有力。
“尽锐出战”,把最能打硬仗的党员干部派到脱贫攻坚主战场,打造攻坚拔寨的精锐之师。
毕节市把脱贫攻坚成效作为选用干部的“硬杠杠”,全面推行“五个跟踪纪实”,借助“智慧组工·干部云”平台因岗寻人、科学评判,选出“精兵强将”,推进工作力量下沉到群众最需要的一线。2017年以来,从市、县(区)直部门遴选152名优秀干部到极贫乡镇和深度贫困村所在乡镇挂任党政副职。
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2017年,出台对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的关怀激励办法和干部履职容错纠错实施办法,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2013年以来,全市提拔重用1014名驻村干部。今年,市委表彰了200名脱贫攻坚优秀个人、100个先进党组织。
“我一个‘大老粗’,没想到会开农家乐,守着屋前屋后的山山水水也能挣钱。谢谢张玉芝支书带我们搞旅游,谢谢讲习所的讲习员教会我们厨艺”。家住黔西县化屋村的王光元说。
近年来,毕节市创办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通过干部或专家讲、带动群众习,闯出一条“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带富群众”的发展新路。目前,共成立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4215个,带动群众致富,减少贫困人口25.86万人。
为调整充实村级力量,毕节市创新实施“三回一派”工程,从外出务工经商成功人士中“回请”一批、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干部中“回聘”一批、从本地大学(中职)毕业生中“回引”一批、从县乡机关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中“下派”一批,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至2名村级后备干部。厚植基层基础,有力推动全市全部消除“空壳村”,目前,村级集体经济积累总量8.24亿元。
“亏得政策支撑,让我们走出实验室,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毕节市中药研究所的陈杰在田间一边观察半夏组培苗的长势,一边笑着说。2016年,在毕节市鼓励农业科技人员领办创办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项目的政策支持下,他创建了贵州省金黔草农业有限公司,带领贫困群众发展中药材。现在,公司辐射带动1000余人脱贫致富,发展成拥有10余项专利的现代农业企业。
毕节市针对群众实际发展需求和困难,深入实施科技人才联乡帮村、领创项目示范引领、乡土人才扶贫带富、情系毕节人才回归、圆梦小康专家行动等人才扶贫工程,充分整合科技副职、科技特派员、农业辅导员、市外选派挂帮专家、“土专家”和“田秀才”等技术力量,鼓励和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为脱贫攻坚提供智力支撑。
全市已选派科技副职337人、科技特派员680人、农业辅导员2752人深入基层开展科技帮扶,244名符合条件的事业人员领办创办农业发展项目218个。840名农业专家组建成90个服务团队到529个深度贫困村开展“集中问诊”,带动群众脱贫致富9万余人。(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