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责任中国 » 正文

全球报道:“智慧城市”的深圳实践:科技让城市更美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8-24  来源:南方网
核心提示:【“新时代·新平台·新机遇”——“一带一路”大型网络主题活动】从两个轮子的单车,到一双翅膀的飞机,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犹

【“新时代·新平台·新机遇”——“一带一路”大型网络主题活动】

从两个轮子的单车,到一双翅膀的飞机,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犹如插上腾飞的翅膀,创造“增长的奇迹”;在改革开放40年重要节点,深圳迎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湾区发展重大机遇。作为对外开放的支点城市,它正昂首阔步走出“智慧城市”的深圳实践。

8月20日“新时代⋅新平台⋅新机遇”——“一带一路”大型网络主题活动在深圳启动。采访团走进深圳,走访坪山新区、前海蛇口自贸试验片区,在企业和项目建设中探索“智慧城市”的深圳力量,生动展现深圳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作出的积极贡献。

“智慧城市”背景下的鹏城产业名片

深究“智慧城市”的本质,就是将瞬息万变的所有数据融合成为一张智能化的“大网”,你可以从中获得什么?打造一流“智慧城市”作为深圳2018年主要工作之一,也频频出现在《2018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而对于深圳版“智慧城市”建设的解读,就是努力实现科技让城市生活更美好,让市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近日,中央召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支持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坪山新区作为深圳市列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15个重要节点之一,还有另外一张名片——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记者今天随采访活动代表团走进了坪山新区。从深圳坪山走向世界,从新能源汽车到“云轨”,比亚迪作为坪山区明星企业正积极融入深圳“智慧城市”建设中,并将一流的轨道交通模式输出至世界。2016年10月,比亚迪跨座式单轨“云轨”在深圳举行全球首发仪式,这支综合优势非常突出的中小运力轨道交通将正式进军万亿级轨道交通领域。

比亚迪“云轨”试坐区

在比亚迪轨道交通试坐区,“云轨”静静地停靠在距地面15米的轨道上等待发动。作为跨座式单轨的一种,“云轨”采用了流线型的车身设计,最高时速可达80km/小时,在行驶的过程中车体振动小,运行平稳,与地铁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云轨的造价仅为地铁造价的1/5,而且工期时间较短,约为地铁的1/3;列车还搭载了铁电池的储能系统,在停电的情况下,应急储能的铁电池可以维持‘云轨’再行驶三公里。”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品牌传播总监魏星说。记者现场试乘“云轨”,高速行驶中车身依然保持平稳,在离地面15米的高空中如履平地,将比亚迪厂区景观一览眼底。

“云轨”车厢内部

据了解,“云轨”作为比亚迪轨道交通产品的子品牌,在缓解交通拥堵方面做出了“智慧”的创新,为城市地面交通做“减法”。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巍告诉记者,“在深圳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比亚迪凭借无人驾驶技术助力城市智慧发展,用‘云轨’和‘云巴’为城市搭建起桥梁,技术创新让城市变得更智能。”

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云轨”漂洋过海走向世界。就在近日,比亚迪股“云轨”方案中标巴西名城萨尔瓦多轨道交通项目,项目订单金额约合6.89亿美元,工程建设预计在2020年年底建成通车。比亚迪负责人说:“目前比亚迪已与‘一带一路’沿线三个国家开展‘云轨’产品的建设,在为解决‘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通拥堵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据了解,比亚迪新能源车足迹遍布全球6大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城市,销量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一,全球市场占有率也进一步攀升至13%。依托“7+4”全市场战略,比亚迪新能源车已经覆盖城市公交、道路客运、出租车、环卫车、城市建筑物流、城市物流、私家车等七大常规领域,以及仓储、矿山、机场、港口四大特殊领域。

前海自贸区展现“智慧城市”深圳力量

下午,记者来到前海蛇口自贸试验片区,感受前海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成就。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逐步推进,深圳版“智慧城市”也将受到更多的比对和考量。

新城建设 规划先行

记者先来到了前海合作区的BIM技术展示大厅,在这个被高楼大厦包围的展示厅中,蕴藏着工程师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创新智慧。前海投控基建事业部BIM中心主管工程师刘师超介绍,BIM技术是一种运用于工程设计、建造与运维管理的数字化工具,可以整合相关项目信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缩短工期、节约建造成本。 


前海基础设施建设BIM技术展示

刘师超现场用可视化大屏显示模拟了BIM运作的全过程,并表示:“BIM运用无人机航拍进行数据采集,拍摄到的照片通过可视化加工就能够变作可以测量、可供计算的模型。以前现场勘探可能需要穿上雨鞋、戴上安全帽、顶着烈日或者大雨,但现在只需要动动鼠标就能看到全面的现场状况。”通过BIM技术得到的模型,能够为数字生活和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强力支持。


前海区域集中供冷项目冷站

集中供冷 节能环保

从BIM展示中心出发,记者来到了前海集中供冷项目的冷站。乘坐电梯下至地下四层,一排排整齐排列的管道进入记者的视线。供冷项目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能够实现全年365天、全天24小时不间断供冷的区域供冷系统,每年可以节约1.3亿度电,相当于减少使用约1.6万吨标准煤,减少约13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5000亩森林的碳汇能力。她还解释道:“区域供冷系统在为用户节省空调初投资的同时,使用户建筑屋面不再设置冷却塔,可以解决热岛效应的困扰,还能为用户节省约90%的空调机房面积。”

打好“地基” 注入创新

采访团在深圳的最后一站来到了位于前海先导金融区的贵湾片区之上的海深港基金小镇。作为我国自贸区内第一个基金小镇,前海深港基金小镇正实施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技术创新,为深圳市金融科技探索提供广阔应用空间。基金小镇服务部总监余奕辰告诉记者,“我们现在正在加紧智慧园区系统的上线工作,到时我们会将小镇内部的服务体系辐射到园区之外,进行更好地推广。”未来,小镇的关联工作与生活的园区设施都能在手机上实现智能管理,从而让小镇乃至整个城市变得更加智慧智能。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