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每年500人!每人10万元! 云南省将重奖乡村优秀教师 云南省出台实施意见,深化新时代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改革
未来3年,云南中小学教师队伍将迎来更多提升空间和上升机会!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全面深化我省新时代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日前,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深化新时代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对2018~2020年全省普通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补充、加强提出了明确要求。而针对乡村教师群体,《意见》明确,从今年起,将每年在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的在职教师中遴选500名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给予每人10万元奖励。
公办幼儿园
每年增补教师1.35万名
提高学前教育师资保障水平,2018~2020年,各州(市)、县(市、区)政府在配齐现有0.12万名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空编人数的基础上,每年通过调剂编制、购买服务等方式新增补充公办幼儿园教师1.35万人。加大对民办幼儿园支持力度,引导民办幼儿园每年补充3万名保教人员。
创新培养模式,加快补充学前教育教师队伍,提高乡村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保障水平,确保2020年全省学前教育3年毛入园率达到85%。
义务教育
每年增补教职工0.83万名
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师配备标准,2018~2020年,各级政府通过补齐空编、调剂编制、购买服务、压缩非教学人员编制等多种方式,每年新增补充0.83万名义务教育教职工。
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新增教师向紧缺地区和农村学校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确保2020年前全省129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高中阶段
配齐增补教职工1.39万名
2018~2020年,各州(市)、县(市、区)政府在配齐0.24万名现有普通高中教职工空编人数的基础上,每年新增补充0.27万名公办普通高中教职工,引导民办普通高中每年增加补充0.02万名教职工,在配齐0.08万名现有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空编人数的基础上,每年通过调剂编制、购买服务、厂校结合聘请实习指导教师等多种形式,新增补充0.58万名教职工、引导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每年增加补充0.2万名教职工。
通过补足、优化高中阶段教师队伍,确保2020年全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
特岗教师
3年服务期计入工龄和教龄
充分发挥特岗计划主渠道作用,从2019年起,符合实施特岗计划条件的所有县(市、区),通过该计划招聘教师的占比不低于90%。特岗教师3年服务期内,与当地在编在岗教师同等享受政策性增资、乡镇岗位补贴、乡村教师差别化生活补助等待遇,参加“五险一金”社会保障,依法缴费并享受权益。特岗教师3年服务期计入工龄和教龄。
队伍配置
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
落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核准和统筹使用报备制度。在现有编制总量内,加大省级统筹力度,盘活存量,优化结构,通过跨地区、跨层级、跨行业、跨部门、跨学段动态调剂事业编制,向中小学教师队伍和缺口较大地区倾斜。
严禁挤占、挪用、截留中小学教师编制,严禁长期空编、有编不补,完善中小学教师招聘办法,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向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进行统一招聘、面试遴选,确保“人岗相适”。
全面实行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实行教师聘期制、校长任期制管理,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实行学区(乡镇)内走教制度。鼓励支持乐于奉献、身体健康的退休优秀教师到乡村和基层学校支教讲学。
培训计划
培训1万名中小学校长
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2018~2020年,每年遴选2000名综合素质好、教育教学水平高、有一定管理能力、热爱教育事业的中青年校长、副校长、骨干教师,以集中研修、案例教学、实地观摩、名师指导等方式,开展为期半年的系统培训,全面提升各方面的领导力和执行力。
通过5年努力,培训1万名优秀中小学校长。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校长队伍。
收入水平
中小学教师待遇不低于公务员
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班主任工作量按照一个教师工作量的50%计算,作为增加核定中小学绩效工资总量和中小学校内考核分配绩效工资的因素。
核定中小学校效工资总量,向特殊教育学校和承担“随班就读”工作任务的普通中小学、教师倾斜。依法保障非在编教职工权益,足额缴纳“五险一金”等社会保险费,非在编教职工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科研立项等方面享有与在编教职工同等权利。
乡村优秀教师
每人每年重奖10万元
从2018年起,每年在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的在职教师中遴选500名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给予每人10万元奖励,鼓励优秀教师扎根乡村、终身从教、成长为人民教育家。鼓励各州(市)、县(市、区)因地制宜、多种方式奖励乡村教师,关心支持乡村教育,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记者 罗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