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江苏264万老人需要专业护理 养老照护师 要火
学员在进行实操培训 陈思宇 摄
以前他们被叫作护工,后来叫护理员。未来,可以叫他们照护师。9月17日,在南京医科大学举办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2018年养老服务师资培训班”,来自全国各地的37名养老从业者,正在进行老年人清洁照护及实操的培训。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这样的培训首次由省内地方高校承担。在国家取消养老护理员资格认证后,养老行业亟待更专业的养老护理人才进入。未来,专业的养老“照护师” 将更好地满足人们“医养融合”的养老新需求。
江苏有264万老人需要专业护理
于丽娜是河北省红十字曜阳养老院的一名养老护理员,不是“科班出身”,没有医学背景。为了提升养老服务技能,9月14日,她赶到南京医科大学,参加养老服务师资培训。
“入住我们养老院的老人,大多是需要临终关怀的。虽然我们可以进行日常照料,但老人常会突发紧急情况,对于突发疾病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我们就不敢轻易处理了,因为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于丽娜说,在这几天的学习中,她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医学护理常识、急救手段,回想起以前碰到的难题,如今“心里多少有了底”。
于丽娜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次的培训既涉及生理上的,比如说清洁卫生、排泄与睡眠这样的照护,同时也有心理、精神方面的照护学习,还有急救、用药等涉及医学护理的培训内容。
江苏省民政厅曾做过调查,截至去年底,江苏有1760多万老人,占户籍人口的22.5%。其中,失能、部分失能和失智老年人约占全省老年人口的10%,其中完全失能的约占3%。
按15%的护理比例,全省约有264万老人需要护理。但是相对应的,养老护理队伍一直紧缺。
“养老照护师”将成新职业
值得关注的是,2017年,国家已取消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认证。
“不再持证上岗,不意味着养老护理员的入门门槛低了。”江苏省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蒋伏心表示,市场对专业护理人才需求旺盛,今后的护理人才不应是简单的护理劳动者,而应该是具有专业医学背景的“照护师”。
蒋伏心说,中国养老问题的瓶颈就在于护理上。“现在的养老护理主要集中在机构养老,但是机构的护理人员十分紧缺。机构养老只能解决中国5%的养老问题。专业的护理人员连5%的老年群体都满足不了,余下的居家养老人群更不必说。”
蒋伏心表示,在很多国家都有医养融合职业从业者,而不是简单的护理劳动者,“照护师”的概念就源自于此。比如,在日本就有“介护士”,他们使用专门的知识和技术,辅助身体或精神上有障碍者的日常生活。介护士会为一些在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每日上门服务。
适应医养融合新需求
如何推进“照护师”的队伍建设?蒋伏心表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制度,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加盟。其次,对于养老护理专业院校,规范和提升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建设,对全面提升养老护理质量尤为重要。同时,社会也应该接纳“照护师”这个全新的职业,为这个行业的发展壮大护航。“‘照护师’专业的医学背景,能够适应医养融合的养老新需求。”
9月14日,南京医科大学养老照护师资培训班开班,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7名养老服务工作者前来培训。南医大护理学院副院长丁亚萍表示:“这次的培训主要为没有专业医学背景的养老服务人员举办。在他们参加培训之后,还能将这些专业的信息传达给更多的养老从业者。”
丁亚萍说:“传统的照料型保姆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他们的需求趋向精细、专业。”此次课程,学院着重突出老年照护的实用性、适用性、安全性以及作为师资培训的教学性。
“这次的培训将尝试医养职业融合,以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养老照护师。”她说。
江苏出台多项政策为养老护航
目前,江苏的养老和卫生资源结合得还不够紧密,进入民办养老机构的医疗卫生资源不足,进入医保定点范围的民办养老机构偏少。护理型床位紧缺,仅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37.1%。高龄老人最需要的护理服务集中在设施较好的公办机构,不少地方存在无证经营的现象。
近年来,江苏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对民办养老机构进行支持。专家建议,要加大支持力度,建设更多的社区式小型化养老机构,提供居家上门服务,提供送饭、卫生、急救等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借鉴南通等市的“基本照护保险”,出台相关政策。(陈彦琳 徐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