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乡村颜值高 乡愁经济兴
这个时节,秋收的喜悦尽情地浸染着大地。台江县老屯乡长滩村大片金黄色的水稻点缀在墨绿的青山之间,吸引了不少游客与摄影爱好者。
看着如今精致的花亭、小院,很难想象长滩村以前的景象:鸡鸭乱飞、肥猪乱串,路上到处是猪粪、牛粪。
“村里的发展可以说是从卫生起步。”去年,在外打工多年的杨胜奎返乡后发现村里的环境改善了。于是,开了一家“好再来”农家乐,配置了10个床位的民宿,今年已收入10万元。他笑着告诉记者:“村里的景色一直很美,但以前卫生差。总是有人到村子外头看看,就是不进村,人们不愿意留下来。”
“这两年,我们村子变化很大,特别是环境卫生方面,干净整洁的村庄给游客的印象很不错。”村主任刘跃明说,卫生搞好了,乡村旅游也火了起来,现在村里已具备千人长桌宴的接待能力。据了解,从春节到现在,长滩村接待游客1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6万元。
古朴村寨、清澈溪流、夕阳中的劳作归人,都是值得游客细细品味的静谧与乡愁。然而,与长滩村一样,过去黔东南州大多数村寨的环境卫生都是“脏乱差”,让很多游客“只能远观不敢近看”。
“黔东南州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生活垃圾常处于‘户无分类、村难收集’状况,‘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现象普遍存在,‘垃圾山’‘垃圾围村’现象突出。”该州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如此总结。
这样的人居环境不仅给全域旅游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更降低和威胁着群众的生活和健康水平。
近年来,黔东南州按照“一年攻坚突破,两年提升见效,三年巩固长效”的要求,以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厕所革命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为重点,全面开展以“清洁风暴”行动为载体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争取用三年时间,形成“以焚烧发电为主,卫生填埋为保障”的生活垃圾处理格局,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治理全覆盖。
该州通过强化领导,建立农村“清洁风暴”行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行动总体方案和督查考核办法,纳入各县市、部门年度绩效考核目标内容,形成州、县、乡、村层层考核的责任机制。
一场农村“清洁风暴”在黔东南州迅速展开,各县市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村保洁机制,涌现出凯里市“大比武”、麻江县“一委三包五按月”、施秉县绿色“垃圾银行”、台江县“十户一体”等一批典型示范工程。
苗族同胞聚居的施秉县双井镇传统节庆众多。“节日很热闹,但每次过节后整个寨子到处都是乱丢弃的塑料袋、垃圾瓶等等。很多时候上一个节日产生的垃圾还没清理完,下个节日又新增了许多垃圾。如此循环,村里永远是‘脏乱差’。”退休后返回双井镇下翁西村养老的李华林说,以前村里的卫生,简直糟糕透了。
在“清洁风暴”行动中,该镇巧借姑妈返乡过节之机,开展姑妈回娘家过节“卫生评比”活动,让姑妈们评评哪家的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哪家的物品家具摆放整齐。
活动一开始,立即掀起了村民主动参与美丽乡村创建的热潮。现在的下翁西村,不仅村里的环境卫生整洁有序,农户家中也干净整齐。“这样的村子住起来安逸,我都不想往城里跑了。”李华林高兴地说。
同时,黔东南州各地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环卫设施得到不断完善。截至8月30日,全州农村共配备垃圾清运车辆892辆、移动式垃圾箱1.6万个、垃圾桶果皮箱13.8万个,建设垃圾焚烧炉3647个,聘请保洁员8142人。眼下,按照《黔东南州2018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暨清洁风暴行动实施方案》,一批环境卫生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
如今的黔东南,美丽乡村画卷正生动展开,乡村文明新风尚正逐步形成,全域旅游发展风生水起。今年1至8月,该州预计接待游客8800万人次,同比增长34%;实现旅游总收入795亿元,同比增长39%。(余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