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实施教育扶贫“1+N”计划,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贵州省全面启动“校农结合”定向采购农产品工作,各地各校积极行动,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要求、保障措施、任务目标,取得了不俗成绩。
数据显示,全省学校食堂累计采购当地贫困户生产的常用农产品31.24万吨,采购金额21.95亿元,初步实现了学校后勤有保障和贫困人口增收的双赢局面。
高校集团助资源共享
“学校里就能吃到乡亲们种的菜,让我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幸福感爆棚。”袁家杏激动地告诉记者。
袁家杏是黔南州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新关村人,也是黔南师范学院大三学生。
袁家杏说:“幸福不光来自于嘴,更来自于每天能通过这些菜中看到乡亲们一天天变好的生活。”
9月26日上午,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校农结合”农产品配送中心内,瓢泼大雨却阻挡不了村民们交付农产品的热情。
来自场河村的熊作武拉了一车南瓜,一到交付点他顾不上避雨,就忙着卸起货来。
“依靠‘校农结合’,我家每年能增加七八千元的收入!”熊作武家种植的南瓜,以前因为找不到销路,只能剖开南瓜取瓜籽卖,而瓜肉就只能扔掉,年收入才1000多元,是“校农结合”让他家有了致富的希望。
这一变化源于黔南师院在2016年年底对卡蒲毛南族乡新关村、摆卡村的定点帮扶。
作为贵州“校农结合”的发源地,黔南师院早已通过实践探索出一条“定点采购、产业培扶、基地建设、示范引领”的“校农结合”新模式。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治松说:“黔南师院‘校农结合’采用的是流通企业‘配额换定单’的形式采购农产品。简单地说, 就是学校食堂需要多少农产品,流通企业就到贫困村或贫困农户手上收购多少农产品。后来,我们逐渐发展,这种收购不仅不能满足学校食堂种类的要求,而且由于贫困村、贫困农户种植种类单一,学校也不能完全消化所有种植农产品。”
针对这一问题,黔南师院通过与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七所院校建立“校农结合”高校集团,采取单一农产品集团内学校点对点在贫困村合作社或农户手上购买,购买后集团内学校整合资源使用的方式,扩大贫困村产品互补供给,增加食堂对品种的需求配送,促进“一村一品”、“一乡一特”的产业化形成,形成了“高校集团+流通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校农结合”升级版。
升级版也带来了新发展,仅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校农结合”实施一年就取得了突破性成绩。
2017年,全乡萝卜增长4.11倍、莴笋增长3.54倍、土豆增长2.9倍、生猪增长1.15倍、鸡增长1.07倍,一批生猪村、萝卜组、莴笋寨悄然形成,基地生产产品除了供省内高校、机关、高开司等单位外,还向广州、深圳、江苏等发达地区持续供货。
智力支持助产业壮大
“‘校农结合’要带领更多贫困户脱贫出列,关键要壮大当地产业,而壮大产业的核心则是强化智力的支撑作用。”9月25日,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派驻贞丰驻村工作队队长、岩鱼村第一书记罗俊松对记者说。
不仅是罗俊松,贵州大学农学博士、教授,镇远县科技特派员耿广东对“校农结合”的智力支持也有相同感受。
耿广东介绍,过去帮扶更多只是做技术培训,无法全方位发挥自身优势。自“校农结合”深入开展之后,他从市场定位、规划引领、技术指导多方面进行帮扶,充分引导贫困户“立志、强智”。
为此,耿广东把他团队选育了近四年的新线椒品种——“苗源9号”种植在镇远县境内。目前,已种植3000余亩,亩产3000斤以上,亩产值7500余元,直接带动100余户农户就业,间接带动农户就业300余户,平均每户年增收2800余元。
其实,像罗俊松、耿广东这样把智力“送”到田间地头的专家、学者在贵州大学还有很多。
记者了解到,自开展“校农结合”工作以来,贵州大学共选派了400多名教授、博士和57名科技特派员及18名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到贫困县、极贫乡(镇)、深度贫困村在产业指导、技能培训、技术指导、激发内生动力等方面着力,通过智力帮扶,以市场需求引导农户科学种养殖,规范农户种养殖技术规范,实现了“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提升了脱贫攻坚的效果,让贫困地区农户有了脱贫致富的门路和技术,为实现稳定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科学管控助全面监管
9月25日15时,距离学生晚餐时间不到3个小时,在惠水绿康源学生营养餐配送中心,佩戴帽子、口罩,身穿白大褂的工 人们在工作车间紧张地进行着食材加工处理。处理后的净菜将通过冷链配送,送到惠水县各所学校。
绿康源学生营养餐配送中心是惠水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四统”配送服务商。每天,该县5.7万名学生的营养餐食堂原辅料,都从生产基地直接送达配送中心,经过统一拆拣、浸泡、消毒、气调包装等程序,配送到学校食堂,不仅确保了食材搭配合理,降低了部门监管难度,还减轻了学校管理压力,确保了资金安全和食品安全。
“我们自建基地所有食材杜绝使用农药和化肥,就是为了让孩子吃得健康。”公司董事长蒋显勇说,公司始终以“校农结合”为抓手,开展“贫困户+合作社+配送中心+学校”的模式,让学校食堂农产品的需求与贫困地区种植、养殖产业直接对接,带动产业发展、农户增收,有效实现农户、村集体、学校三方利益共享,加快脱贫攻坚进程,助力全县脱贫攻坚使用快车道。
目前,该公司已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4000余户,共9000多人,每年实现本地化采购2700余万元,使贫困户每人每年能增长3000元左右的毛收益。
而在长顺县第四中学,为了让学生营养餐安全、可控,学校专门成立营养办,每天都会对送到学校食堂的食材验收登记,并监督工人做好食品的存贮、加工、分餐、留样、品尝、消毒等各个环节,实现“零距离”监管。
同时,县市场监管、食品安全、教育局等部门对各校的饭菜质量、食堂卫生、食品安全、资金监管等进行监督检查,要求学校建立台账,让孩子们不光“有得吃”“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均衡、吃得幸福”。
长顺县教育局营养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6月30日,全县学校食堂采购当地农产品数量占食堂采购总数的62.9%,金额700余万元。(曾帅 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