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际贸易(第7期)| 内部规模经济及克鲁格曼模型
栏目介绍:科技革命、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日益融为一体,经济全球化已成为20世纪以来的主要趋势。国际贸易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种主要形式,一方面反映了某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一方面也成为其经济增长的动力。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各国通过国际贸易合作的同时也可能引发摩擦,甚至爆发所谓的“贸易战”。从这团层层叠叠的迷雾之中看到隐藏的真相,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将是我们手中最有力的武器。《蒙格斯报告》公众号推出“国际贸易”专栏,旨在展示国际贸易的一系列理论与实操,以便读者务实求真,对纷扰的形势有所明悟。
作者简介:海闻,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北京大学副校长、原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
导 言
本文节选自北大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教授《国际贸易》一书,有删减。
国际贸易风谲云诡,风险之中又孕育生机。在现代社会,国际贸易扮演了经济增长的极重要推动器。
在上一期《不完全竞争和外部规模经济》讨论了不完全竞争和外部规模经济。实际上,规模经济分为“内部的”与“外部的”两种。而内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本文将对上一期进行补充,对内部规模经济进行讨论。同时介绍了克鲁格曼模型——一个说明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的标准模型。克鲁格曼通过这一模型的分析指出了贸易的基础不一定是两国之间技术或要素禀赋上的差异而造成的成本价格差异,扩大市场获得规模经济也是企业愿意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
内部规模经济
1. 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垄断竞争企业
拥有内部规模经济的,更多的是处于垄断竞争或寡头竞争地位的企业。在垄断竞争下,行业内虽然仍有许多企业,但企业的规模一般要大得多。每个企业并不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而是相互之间有一定替代性的差异产品。由于每个企业生产的产品不一样,各个企业都对自己的产品有一定的垄断力量。企业面临的是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也就是说,消费者不会因一个产品稍微提高一点点价格而全部转向另外的产品,也不会因为一个产品稍微降价就全部转向该产品。
另一方面,由于产品之间的可替代性,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相当的竞争性。如果垄断竞争企业在短期有经济利润,则会引起更多的企业进入这一行业从而造成对原有产品的需求下降,价格下跌,利润减少直至没有。这时新的企业就会停止进入。另一方面,如果垄断竞争企业在短期内亏损,一些企业就会逐渐退出从而造成对剩下产品的需求增加,价格上升,亏损减少直至没有。这时就不再会有企业愿意退出。总之,垄断竞争企业的长期竞争会造成该行业企业的平均经济利润为零。
图1显示的是一个具有规模经济的垄断竞争企业的长期均衡状况。企业的规模经济表现在其逐渐降低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AC),垄断竞争表现在企业面对的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在长期竞争下,企业的平均成本曲线与需求曲线相切,产品价格等于其平均成本,利润为零。在贸易参与国际贸易前,我们假设企业处于长期均衡状态。
图1 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垄断竞争企业
2.参与国际贸易的垄断竞争企业
那么,垄断竞争企业是怎样参与国际贸易的呢?国际贸易带来什么影响?在图2和图3中我们将分别加以说明。图2说明的是开放贸易后的短期影响。在参与国际贸易以前,企业所面向的只是国内的需求曲线(D1)。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垄断厂商会选择生产Q1,即边际成本(MC)等于边际收益(MR1)时的产量
参与国际贸易之后,外国需求增加,从而总需求增加,企业面对的市场需求由D1增加到D2;边际收益也从MR1移到了MR2。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生产扩张(从Q1增加到Q2),平均成本下降(由原来的AC1下降到AC2)。在短期内,需求的突然扩张使得企业的平均成本比产品价格下降得更快,在图2中的阴影部分就是这一超额利润。
图2 垄断竞争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短期影响
垄断竞争企业的短期利润会引起更多国内企业的进入。新进入的企业虽然不会生产相同的产品,但会有很大的替代性。一部分消费者就会转向购买新产品,原有企业的需求下降(向下平移),长期竞争的结果使得企业的利润消失,企业面对的需求由D2变到D3。然而,由于参与国际贸易之后的需求D3比不参与国际贸易的需求D1更有弹性,企业的生产依然扩张(从Q1增加到Q3),获得了更低的长期平均成本(由原来的LAC1下降到LAC3)。同时产品的定价也由原来的P1下降到P3(价格等于平均成本: P3=LAC3)。
图3 垄断竞争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短期影响
所以,对于垄断竞争企业来说,开放贸易的短期结果是企业产量增加,平均成本下降,出现短期利润。产品价格可能下降,从而使得本国消费者也受益,消费者剩余增加。但短期内价格也有可能上升,造成国内消费量下降,消费者受损。
开放贸易的长期影响是:企业产量增加,(比没有贸易时增加但不一定比短期内的产量多),平均成本和产品价格都下降且两者相等,企业经济利润回到零。本国消费者消费量增加,消费者剩余增加。从社会福利角度考虑,无论短期长期,整个社会福利都比没有贸易时增加。
3. 内部规模经济,垄断竞争企业与行业内贸易
为了进一步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学说来解释发达国家之间工业品的“双向贸易”,我们假设日本和美国都是资本充裕的国家,都生产资本密集性的工业品,如汽车。但汽车的种类很多,至少有卡车和轿车两种。由于两国的生产技术和资源配置都相同,生产汽车的成本曲线也一样(图4)。
在两国发生贸易之前,各国各自生产一部分卡车和一部分轿车:日本生产100辆卡车和100辆轿车,美国也生产100辆卡车和100辆轿车。由于各自市场狭小,产品的成本价格都很高,假设都等于2万美元。
图4“规模经济”与工业品的“双向贸易”
如果两国允许贸易,市场就不再局限于本国。企业可以增加产量从而产生规模经济使成本下降。假设日本抢先将卡车生产扩大至200辆,并以每辆1.5万美元的价格向美国出口,就有可能占领美国市场,并使本国的卡车价格也下降。由于汽车的种类很多,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没有必要再继续生产卡车去与日本竞争,因为竞争的结果最多只是把日本卡车赶出美国市场,回到原来没有贸易时的状态。美国自己也不会因此获得利益。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可以将资源转移到轿车上,将轿车的生产扩大至200辆,并以较低的价格(每辆1.5万美元)向日本出口。这种分工和贸易的结果使两国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都降低,资源利用都更加有效,而各国的消费量都没有减少。事实上,由于产品价格的降低,各国的消费量都会增加。
由于工业产品的多样性,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囊括一个行业的全部产品,从而使工业制造品生产上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成为必然。但具体哪一国集中生产哪一种产品,则没有固定的模式,既可以自然(竞争)产生,也可以协议分工。但这种发达国家之间工业产品“双向贸易"(行业内贸易)的基础是规模经济,而不是技术不同或资源配置不同所产生的比较优势。
4.克鲁格曼模型: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下的国际贸易
第一个同时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来分析当代国际贸易并建立起理论模型的经济学家是保罗·克鲁格曼。在他以前虽然也有人认识到规模经济在战后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如巴拉萨、克莱维斯等),但这种观点并没有在主流贸易理论中引起重视,原因之一是没有人能建立起一个标准的模型来说明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克鲁格曼成功地建立起了这样一个模型。在他1978年所写的“规模经济递增、垄断竞争和国际贸易”(发表在1979年11月的《国际经济学杂志》上)一文中,克鲁格曼建立了一个非常简单但又能明确说明问题的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贸易模型。
4.1 基本假设
在他的模型里,克鲁格曼有两个与传统贸易理论不同的假设。第一是企业具有内部规模经济。为了简化分析,克鲁格曼也象古典贸易模型那样假设劳动是唯一投入。但与古典理论不同的是,这里的成本函数中包含一个固定投入成本。这样的话,产品的平均成本就不再是一个常数,而是随着产量增加而递减的函数。
第二,克鲁格曼模型中的市场结构不再是完全竞争,而是垄断竞争。同行业各个企业之间的产品不是同质的而是具有替代性的差异产品。也就是说,各个厂商虽都同在一个行业中,但实际生产的不是同一种产品。
在这两个基本假设下,克鲁格曼建立了一个独特的PP-ZZ模型。我们用下面一系列等式来简单说明这个模型。首先我们来看3个基本等式:
等式(1)表示的是企业i所需的要素(劳动)投入。其中a是固定投入,是企业i的产出。b是反映投入产出关系的系数。等式(1)表明企业具有规模经济。给定固定投入(a)和系数b不变,如果产出增加一倍的话,企业的劳动投入li是不需要增加一倍的。
等式(2)表达的是要素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均衡。L是社会总劳动力或总人口,等于各个企业劳动需求li的总和。
等式(3)表示的是产品市场的均衡,其中ci是每人对产品i的消费,Lci代表的是产品i市场上的总需求,是产品i的总供给。
4.2 垄断竞争企业的长期均衡
在给定规模经济和市场均衡的条件后,我们来看企业的生产决策。
根据克鲁格曼的假设,这些企业都是垄断竞争企业。因此,每个企业面对的需求曲线不是一条水平直线,而是一条斜率为负向下倾斜的曲线。换句话说,企业的价格不是给定的,而是企业产量的函数:Pi(x)。
象所有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垄断竞争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其生产决策的原则也是在边际收益(MR)等于边际成本(MC)的地方生产x 。与完全竞争企业不同的是,垄断竞争企业的边际收益不等于价格,而是pi(1-),其中e是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e > 0。e是需求量c的函数。在一般情况下,随着需求量的增加,价格弹性下降,即de/dc<0。由于劳动是企业的唯一投入,给定劳动工资率为W,企业i的总成本为Wli=W(α+βxi),边际成本则是βW,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短期均衡条件则可写为
4.3 垄断竞争企业的长期均衡
垄断竞争企业的另一个特点是长期利润为零,即总收益(TR)等于总支出(TC)。总收益等于价格乘以产量:Pixi。总支出等于工资率乘以劳动投入:Wli,而li=α+βxi。根据这一长期均衡条件,我们可以得出:
将等式(3)代入等式(6),并经整理后
4.4 PP-ZZ模型
至此,克鲁格曼根据垄断竞争企业的特征,分别推导出两个等式:在企业利润最大化原则下推导出来的等式(5)和长期竞争下利润为零原则下推导出来的等式(7)。在这两个等式中,用工资单位衡量的产品价格(P/W)都是产品需求量(c)的函数。
为了研究垄断竞争企业产品的均衡价格与个人需求量(消费量)的关系。克鲁格曼创立了一个PP-ZZ模型。这张PP-ZZ模型图(见图5)的纵轴为(P/W),横轴为c。其中的PP曲线由等式(5)导出,ZZ曲线由等式(7)导出。
图5 克鲁格曼模型的基本图解
在等式(5)中,de/dc<0,P/W与c的关系是正相关的。也就是说,在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下,个人对产品的需求量越大,企业所能出售的产品价格就越高。因此,PP曲线的斜率为正。
在等式(7)中,P/W与c的关系是负相关的,即个人对产品的需求量越大,企业的生产规模越大,产品的价格(在长期等于平均成本)亦越低。因此,ZZ曲线的斜率为负。
PP曲线和ZZ曲线的交点是每种产品的均衡价格和每个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需求)量。由于Lci=xi,所以我们又可由消费量求出每个企业的生产量xi。在充分就业的假设下,企业数或产品种类等于总劳动除以企业的劳动投入,即
4.5 国际贸易的影响
在建立起PP-ZZ模型的分析框架之后,克鲁格曼引入了国际贸易。
假设存在另一个同类的经济,有相同的偏好,资源储备和技术,并有人口L*。当双方开放自由贸易时,对本国的任何一种商品都意味着一个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消费人口。由于技术是给定的,反映投入产出关系的系数b不会因为贸易而变化,所以在PP-ZZ模型中,PP曲线没有影响。但是,贸易使每个产品的消费人口增加了L*,导致ZZ曲线下移(或左移)。在新的均衡点(Z’Z’=PP)上,相对于工资的产品价格(P/W)和每个人对任何一个产品的消费量(c)都下降了。
在长期均衡点上,产品价格的下降意味着产品平均成本的下降,也反映了每个企业扩大生产()后产生的规模经济。虽然每个人对任何一个产品的消费量下降了,但每个产品的消费人口则大大增加了从而使整个产量提高了。从等式(9)又可以知道,消费人口L的增加(从L到L + L*)和每个商品消费量c的下降(从c* 到 c*’)意味着产品种类的增加。新的商品种类比贸易前的多。
图6 ZZ曲线的移动
克鲁格曼从这一模型的分析中得出一些重要的结论。首先,垄断竞争企业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扩大市场增加消费人口来扩大生产获得规模经济,降低平均成本和产品价格。其次,每个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消费量会有所减少,但消费品的种类则大大增加。消费者通过产品种类的增加提高福利。
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往的模型中,人们主要用社会无差异曲线和消费者/生产者剩余衡量贸易所得和社会福利水平,而在克鲁格曼模型中,他强调了“产品多样性”所带来的消费者福利,为衡量贸易所得提供了更多的工具。
更重要的,克鲁格曼通过这一模型的分析指出了贸易的基础不一定是两国之间技术或要素禀赋上的差异而造成的成本价格差异,扩大市场获得规模经济也是企业愿意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可以通过出口来降低成本获得短期利润。当然,贸易前两国的市场规模不同造成的企业生产规模不同也会出现产品价格的差异而成为贸易的原因。不过,造成这种价格差异的原因不是各国技术和资源上的不同,而仅仅是规模上的区别。克鲁格曼的这一理论令人信服地解释了发达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和行业内贸易的重要原因,补充和发展了国际贸易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