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 采访活动关注壮乡首府新发展
在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采访团记者们体验“无感过闸”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10月23日,中央(及部分省区市)媒体组成的采访团走进南宁市开展“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大型采访活动,先后来到百里秀美邕江、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广西民族博物馆、南宁园博园等地,实地了解南宁在生态建设、文化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关注1 生态环境
百里邕江更秀美绿城更宜居
一座城市,有水就有灵气,穿城而过的邕江是邕城之魂。23日,采访团一行来到邕江滨水公园,一幅美丽的邕江滨水长廊画卷缓缓铺开,两岸风景如诗如画。
站在岸边,可以看见邕江美景和对岸五象新区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家纷纷举起手机和相机拍照、拍视频,感叹:一步一景,移步异景,烟雨中的邕江,美不胜收,百里邕江更秀美。
南宁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韦杰鹏在现场介绍说,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按照治水优生态,建城促宜居,为民为依归的思路,打造的民心工程。项目全长74公里,包括两岸滩涂、护岸工程、绿化工程、便民设施工程等。
采访过程中,采访团的记者们对“百里秀美邕江”点赞,纷纷赞叹南宁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南宁市大力开展邕江整治开发,邕江两岸大变样,百里邕江更秀美。”经济日报社广西记者站副站长童政说,治理邕江对促进南宁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市民获得感具有重要意义。他在采访中深深感受到了邕江整治带来的巨大变化,这是一项民生工程。他将以点带面的方式,用文图等报道方式,展现改革开放40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南宁市生态文明建设和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
关注2 科技创新
“无感过闸”乘地铁令人期待
如今,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正在发展成为引领南宁乃至广西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面旗帜。作为中关村与南宁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自觉行动,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是采访团不少记者此行的重中之重。
如果进地铁站乘车,不用买票,也不用刷卡刷手机,只要正常行走就能过闸,何其方便?23日,在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采访时,咪付(广西)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新一代基于人工智能的咪付全态无感识别系统深深吸引了采访团记者们的目光。
“无感过闸的技术来了!”手拿背包过通闸机时不需要停下,行走间闸机自动打开,直接过闸,记者们体验后竖起大拇指点赞。
咪付网络为什么选择南宁、选择中关村?咪付全态识别和常见的人脸识别有什么区别?什么时候可以启用?……面对记者们的提问,咪付(广西)网络技术有限公司CIO黄紫丞回答称,咪付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是广西本土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的高科技企业,是首批入驻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的企业。
据介绍,与人脸识别“刷脸”不同,咪付全态识别技术是“刷人”。它结合人体姿态特征和人脸特征,乘客在行走中不需停留,实现“无感过闸”。目前,全态识别系统已经过规模测试,并开始在南宁地铁试点应用。预计不久的将来,南宁市民可真正体验无感过闸。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台靳丹妮说,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是此行采访关注的内容之一。她赞叹,咪付全态识别技术让人耳目一新,南宁在创新技术方面实实在在地为市民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她将通过手中的笔记录下南宁在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成就。
在广西捷佳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前,记者们停下了脚步。该公司董事长温标堂介绍说,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是“种田神器”, 登录系统,轻触按钮,滴灌、喷雾、施肥自动开启,实现远程控制,可以减少人工和成本,提高效率。
农民日报广西站记者高飞说,南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令人赞叹,农业领域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在国内处于比较先进的水平。他将通过图文等报道方式展示南宁改革创新的发展,进一步推广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
(责编:庞冠华、黄昱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