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日关系 既要 回头看 更要 向前看
△ 10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对华进行正式访问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共同出席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招待会。
张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中日关系研究中心秘书长、副研究员
金秋十月,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的重要节点,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携夫人抵达北京,开启了时隔7年的正式访华之行。10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对华进行正式访问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共同出席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招待会。
对多数中国人来说,日本以及安倍晋三首相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作为日本对华外交的最高决策者,安倍实则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执政风格,其对华观念也颇为值得关注。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安倍“同乡”吉田松阴所喜爱的《孟子》中的一句话。在安倍看来,在独立深入思考后,如果认定自己没有错,那就要不畏批判,勇往直前。
作为改革型领导人,安倍自比“战斗型政治家”,在发挥领导力时积极主动,以目标为指向。安倍权力需求较为旺盛,敢于直面政治挫折并注重方式方法。在核心人际关系层面,安倍政权呈现明显的“小集团”色彩,一度注重任用“侧近”人士。他既重“面子”,也要“里子”。当“面子”与“里子”相冲突时,后者优先。在具有“外溢”效应的国家重大政策问题上,安倍既在战略上固守“内核”,又在策略上相对务实。
安倍认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成功,中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曾有人提出中国的经济发展对日本经济是一种威胁。而安倍则比较认同中国的经济发展对日本并不是威胁,而主要是机遇,日本经济的复苏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在他眼中,鉴于中日关系具有互补性,特别是经济关系密不可分。为了增进这种互补性,要致力于解决政治问题。他强调应该重视并尊重相互之间的经济利益,不应因为政治问题而殃及经济合作。安倍认为,为了管控分歧,增强合作,国家首脑进行直接对话尤为重要。
△ 10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对华进行正式访问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共同出席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招待会并致辞。
在世界秩序变迁大背景下看中日关系
近代以来,由于日本逐渐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中日两国经历了一段惨痛的历史。上世纪70年代,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和田中角荣、大平正芳、福田赳夫等两国老一辈领导人,顺应世界大势,作出关键性政治决断,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并缔结了和平友好条约,开启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继承复交和缔约精神,两国又分别于1998年发表《中日联合宣言》及2008年发表《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这四份纲领性政治文件,共同构成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成为指导中日关系发展的原则方针。
中日关系在政治、经济、人文交流等领域均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缔约40年来,机遇、协商与合作是中日关系的主流,但困难、干扰及挑战从未远离我们左右。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关系历经风雨洗礼,几度跌宕起伏,经历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复杂的波折和更为严峻的考验。
经过共同努力,中日双方于2014年11月达成4点原则共识,在中日4个政治文件确定的原则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妥善处理中日关系特别是历史、领土问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为两国关系重新立规,并开启了改善进程。去年春季以来,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会见日本代表团为契机,双方持续开展了一系列积极互动,两国关系改善势头明显增强。2018年5月,李克强总理又赴日本出席第7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并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自2017年以来,日本国内主张改善对华关系的呼声也日渐增多,日本政府对华政策也出现不少积极变化,不断释放善意信号。
人类总是从历史中不断汲取前进的智慧与动力。站在缔约40周年这一历史性节点上,寻求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既要“回头看”,更要“向前看”。“回头看”是指谦虚地以史为鉴,总结中日关系发展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向前看”,意在诚恳地面向未来,使中日两国在变动不居的时代开启新航程。
世界秩序潮流对中日两国和双边关系的发展变化起到了巨大作用。中日关系为何呈现既有形态?未来又将呈现何种形态?我们应该在世界秩序变迁的大背景下更好地思考这个问题。中日缔约的20世纪70年代末期,东西关系缓和,中美坚冰打破。中日抓住历史性战略机遇,在邦交正常化的基础上,实现了和平友好条约的缔结。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滚滚而来。日本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贡献,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对亚太地区和平稳定所起的积极作用,也促进了日本的国内繁荣和外部环境的改善。
冷战后的世界政治潮流几经曲折,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环境下,中日关系的重要性正在上升。作为亚太和世界举足轻重的两个国家,中日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
合作共赢符合两国各自发展战略
中日关系对两国都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在《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中,两国决心正视历史、面向未来,不断开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新局面,实现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崇高目标。未来,中日要深入理解良好中日关系符合两国根本利益根本性认识,推动两国战略互惠关系不断发展。
历史纠葛与现实分歧的存在,使得中日关系具有突出的复杂性。两国之间同时存在历史、台湾、领土、海洋权益等敏感的“固有问题”。同时,中日之间力量对比的消长及其引发的双方战略心理变化,与固有矛盾相互激荡、相互助长,极易形成恶性循环。
发展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中日关系,是一个持续扩大、积累积极因素,管控、化解消极因素的渐进过程。尽管当前关系改善势头良好,但也应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双方应正视前进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既要关注问题本身,更要重视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慎重妥善处理,谋求共同发展。
能否客观看待中国,是21世纪日本面临的时代性课题。日本应认识到,中国不谋求建立一个新的霸权秩序。中国将会一如既往地拥抱开放的贸易和多边主义,倡导对平等与合作理念的尊重。中国所力行的是构筑一种基于共同利益、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采取共同行动的合作关系。
在中日经济关系中,彼此唇齿相依,重要性有增无减。中日互为主要贸易伙伴,日本是中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国,中国则是日本主要的海外市场。在地缘政治风险增大、美国贸易保护趋势增强、中国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日本积极促进国内结构改革的形势下,改善中日外交及经贸关系的重要性突显。
由中国首先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日本经济界越来越多的理解与认同。日方对这一倡议曾有过质疑和观望,但随着建设的稳步推进,尤其是日本企业已用实际行动积极布局与中国在沿线国家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物流等领域合作。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为中日构筑新时期的战略互惠关系提供了契机,围绕“一带一路”的具体领域,中日双方正在搭建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平台。
中国与日本的关系源远流长,犹如一条蜿蜒曲折、生生不息的河流。站在新时期的历史性节点,中日两国要共同找到指引双边关系新航向的“定盘针”。“合作共赢”是中国倡导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理念,也是新时期中日国家关系的总体导向,应当在信守四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实现“合作共赢”。
“合作共赢”,为大河奔流般的中日关系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这既符合中日双方的共同利益,也符合两国各自的发展战略。中日分别作为世界第二、第三经济大国及亚洲第一、第二经济大国,在维护世界多边自由贸易体制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需求,也承载着国际社会和地区国家的更高期待。期盼中日关系乘风破浪,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