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多项举措为重庆高校人才引进开放 绿色通道
高校自主开展职称评审;在重点学科及专业设立首席专家工作室;推行灵活的绩效发放方式——
多项举措为重庆高校人才引进开放“绿色通道”
11月1日,重庆日报记者获悉,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优化人事管理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将进一步深化高校“放管服”改革,优化高校人事管理服务,全面促进我市高等教育新一轮提升和发展。其中,高校可自主实施岗位管理和职称评审,对专业技术岗位的结构比例实行动态调整,并实施多样、灵活、创新的绩效方式,以切实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
高校可自主实施岗位管理和职称评审
据了解,《通知》明确了下放职称评审、岗位管理、公开招聘、优化岗位结构比例、强化岗位聘用考核等12项内容。其中,在人才结构方面,高校可在岗位总量内自主确定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结构分布,并在3类岗位结构比例内,自主拟定岗位设置方案,自主制定岗位聘用条件和考核办法,自主组织实施竞聘上岗和岗位考核。
“这一规定表明高校可根据工作需要和人才队伍建设实际,自主确定公开招聘的时间、数量、岗位、条件,自主组织考试考核,自主公布考试结果,自主实施体检考察,政府部门不统一组织高校人员聘用考试,简化了进人程序。”重庆大学人事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通知》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校自主开展职称评审,政府部门不再审批评审结果,不再行文和发证,而是实行事后备案管理。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畅通后,非常有利于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或团队。
对高校专业技术岗位的结构比例实行动态调整
《通知》规定,大力支持高校实施教育领军人才计划,重点围绕“双一流”建设学科和科技创新平台,着力引进培育一流科学家和学科领军人才;在高校择优选拔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在重点学科、重点专业设立首席专家和青年专家工作室,培育支持青年骨干人才;探索建立博士和博士后连续培养机制,实施重庆市博士后国际培养交流计划,以招收和培养青年创新人才。
除培养科研创新人才外,重庆市还将分类培养培训急需紧缺工程技术人才和产业创新人才。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通知》要求,将对高校专业技术岗位的结构比例实行动态调整,对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学科评估B+以上等级的高校、市级“双一流”建设高校,以及其他与我市大数据、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领域紧密对接的高校,适当提高专业技术高级岗位结构比例。
“将新增投放200个专业技术二级岗位,专项用于聘用符合条件的引进高层次人才,不占各单位专业技术二级岗位数量,且专业技术中、初级岗位由高校自主设置管理,因事设岗、按岗聘用。”该负责人表示,高校应根据事业发展和人才结构,将新增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重点向一线岗位、重点学科倾斜,向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倾斜。
多样、灵活、创新的绩效方式
《通知》还规定,将允许高校灵活确定基础绩效构成比例,高校可根据教学人员、科研人员等不同类别,将基础绩效总量划分为若干分配单元,分别确定基础绩效构成比例,然后对教学名师以及开展各种创新教学手段取得实效的教师,在绩效工资分配中给予倾斜。
“《通知》规定对全职全时承担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信息产业战略发展任务的工作人员,以及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科研人员等特殊岗位工作人员,可在绩效工资总量内采取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重庆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样灵活、创新的绩效方式,有助于激发科研、教学人员的积极性。
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通知》还规定实施人才特殊报酬单列管理,如高校可按规定使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向项目团队组成人员发放奖励,这些措施均有利于切实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记者 李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