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报道:“过劳减负”亦须理性取舍

   2018-11-02 燕赵都市报870
核心提示:越来越多的人面临职场过劳。近日,武汉科技大学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智勇及其团队发布了关于职场行为与疲劳状况的调查报告。结果

越来越多的人面临职场过劳。近日,武汉科技大学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智勇及其团队发布了关于职场行为与疲劳状况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超过8成劳动者承受着一般或更高的精神压力和身体压力,处于过劳状态。“过劳死”的案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在公众视野,这样的悲剧不断发生。(本报今日13版)

两年前,一首神曲“感觉身体被掏空”红遍网络,成了网友对“职场过劳”众口一词的艺术化表达,这与相关调查报告理性分析的结果高度吻合。

导致过劳的,除了固定工作的劳动者需要加班之外,延伸到了非固定工作的群体,如销售从业人员,他们工作与生活界线彻底模糊,工作就像生活:从被动加班延伸到主动加班。比如,很多固定职业之外自由职业者乃至当老板的,每天忙碌奔波,长时间无暇休息的,在人们身边并不鲜见。

可见,过劳所反映的劳动者所承受的精神压力和身体压力,某种程度来说其实是超出了劳动的范畴,变成了当下普罗大众尤其是都市青壮年群体的生存状态,或者生存态度。这种生存状态,是每个个体基于社会生存与竞争压力,自觉与不自觉被动的适应或者主动的迎合。当然,更多还是被看不到的暗潮推着走。

这种竞争其实是从教育阶段就开始了,为了高考,几乎所有的孩子从初中开始,就得接受一天长达12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学习,这同样是一种过劳。走出学校,进入社会,特别是到了城市,想在光鲜繁华的城市立足确实不易,大城市机会多却竞争惨烈,即便自己很优秀,但在“牛人”扎堆儿的大城市,也只是平凡的大多数;高房价、高物价、高消费,赚的薪水似乎总是不够花……在一系列现实与心理压力作用下,工作紧张、心理焦虑是许多人的常态,拼不了资本拼智力,拼不了智力拼体力,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谁都不愿意在眼前的竞争心理预期中落败或者被淘汰,这是无形驱动力。

过犹不及,弦一直紧绷总有断的一天,过劳所带来的眼前利益和远期伤害,是一个让人难以抉择的选择题,许多人感觉自己身体被掏空,感觉到自己的身心承受到了极限,却又不得不去接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无外乎客观与主观两个层面的卸压减负。

竞争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但竞争不能变成对群体智力、体力无限度的榨取和透支,一方面要扭转过度竞争的畸形观念,让竞争中更富于人文关怀,构建“高品质的竞争文化”;另一方面劳动权益保障也要发力,法治社会须破除丛林法则野蛮侵权,让人性缺失的“加班文化”得到治理。

而在主观层面,我们也应当有理性取舍的观念,每个人面临生活压力不假,却不是不爱惜自己的理由,学习适时放过自己,学会调节定位、改变状态,未必就是惰性与退缩,更多时候“退”或许就是“进”的开始,劳而不过,也需要自我平衡。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相关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说点什么吧
更多>同类资讯
  • mjd0808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帮助中心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全息元宇宙联合会